今天是:2025年4月20日  星期天
当前栏目:海西茶网 -> 茶业体系 -> 茶叶包装
彰显中国茶包装特色魅力的茶叶包装设计与技术
发布时间:2012-5-27 来 源:漳海茶协

 
    有着千年饮用历史的茶叶,在人们日益注重养生的今天,获得了更多的青睐。2005年中国茶园面积占全球的45%,茶叶总收入为340亿元。随着茶叶消费市场的扩大,茶叶的包装也趋於多样化,各种包装技术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茶叶消费市场日益扩大,多元化的包装应运而生

    根据制作工艺的不同,中国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紧压茶、白茶和速溶茶等等。红茶是经全发酵而制成的茶,半发酵制成的茶为乌龙茶,不经发酵制成的茶则为绿茶,花茶是经窨花工艺制成的茶,经萎凋制成的茶为白茶,压制茶是将制品进行压制而成。为了便於销售,并实现长时间的储存,茶叶通常需要进行包装。

一、主要包装形式

    目前,市场上用於茶叶包装的容器种类繁多,包括金属罐、衬袋盒装、复合薄膜袋、纸袋、竹(木)盒等等。由於各种包装材料的透湿、透气等物理性能不一,防止茶叶变质的效果也就大不相同。

1、金属罐包装
    金属罐是用镀锡薄钢板制成,罐形有方形和圆筒形等,有单层盖和双层盖两种。从密封上来分,有一般罐和密封罐两种。一般罐采用封入脱氧剂包装法,以除去包装内的氧气。密封罐多用於充气、真空包装。金属罐对茶叶的防护性优於复合薄膜,而且外表美观、高贵。

2、衬袋盒装
    采用内层为塑料薄膜层或涂有防潮涂料的纸板为包装材料制作包装盒,这种包装既具有复合薄膜袋包装的功能,又具有纸盒包装所具有的保护性、刚性等性能。若在里面用塑料袋造成小包装袋,防护效果更好。

3、复合薄膜袋包装
    现时,茶叶包装越来越多采用复合薄膜袋包装。包装茶叶的复合薄膜有很多种,如防潮玻璃纸/聚乙烯//铝箔/聚乙烯、双轴拉伸聚丙烯/铝箔/聚乙烯等,复合薄膜具有优良的阻气性、防潮性、保香性、防异味等。加有铝箔的复合薄膜性能更为优越,如遮光性极好等。复合薄膜袋包装形式多种多样,有三面封口形、自立袋形、折叠形等。另外,复合薄膜袋具有良好的印刷性,用来做销售包装设计,更具有独特的效果。

4、纸袋包装
    这是一种用薄滤纸为材料的袋包装,通常称为袋泡茶,用时连纸袋一起放入茶具内。早期的袋泡茶加有袋线,以方便多次浸泡,由於考虑到环保的要求,现在逐渐流行不用袋线的袋泡茶。改用滤纸袋包装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浸出率,另外也使茶厂的茶末得到了充分利用。

5、竹(木)盒
    竹(木)盒多用作礼品包装。这种容器通常造工精细,表面印有美轮美奂的图案,具有良好的装饰性。并且,它极富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有较强的市场感染力。其主要缺点在於密封效果差,因而常采用铝箔覆膜袋作为内包装。价格相对较贵也是阻碍其推广的原因之一。

二、保鲜技术是关键

    茶叶虽是乾燥食品,它的贮藏性能比鲜活商品好得多,但它也是一种易变性的食品,贮藏方法稍有不当,就会在很短的时期内失去风味。不论采用何种包装材料,都必须具备防潮、绝气、遮光的作用。

1、防潮
    茶叶中的含水量不宜超过5%,长期保存时以3%为最佳。否则茶叶中的抗坏血素容易分解,茶叶的色、香、味等都会发生变化,尤其在较高的温度下,变质的速度更会加快。因此,在包装时可选用防潮性能良好的包装材料进行防潮包装,如以铝箔或铝箔蒸镀薄膜为基础材料的复合薄膜,可以高度防潮。红茶包装尤其要注意进行防潮处理。
 
2、防氧化
    茶叶包装中的氧含量必须控制在1%以下,氧气过多将会导致茶叶中某些成分氧化变质。例如,抗坏血素容易氧化变成为脱氧抗坏血酸,并进一步与氨基酸结合发生色素反应,使茶叶味道起变化。

    在包装技术上,可采用真空包装法或充气包装法来减少氧气的存在,真空包装是把茶叶装入气密性好的软薄膜包装袋内,包装时对袋内抽真空,然後封口。如果进行充气包装,则应在抽出空气的同时充入氮气,充氮包装的目的在於保护茶叶的色、香、味稳定不变,保持其原有的质量。充气包装对材料的要求比较严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无毒、无异味(包括印刷油墨、溶剂和胶粘剂的异味);气密性好,透氧率低;防潮;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耐戳穿性能;热封性能好;遮光性能好。

3、遮光
    由於茶叶中含有叶绿素等物,因此包装茶叶时,必须遮光以防止叶绿素和其他成分发生光催化反应。另外,紫外线也是引起茶叶变质的重要因素。解决这类问题可以采用遮光包装技术。由於多数塑料薄膜均具有80%90%的光线透射率,为减少透射率,可在包装材料中加入紫外线抑制剂或者通过印刷、着色来减少光线透射率。另外,可采用以铝箔或真空镀铝膜为基础材料的复合材料进行遮光包装。  

4、阻气
    茶叶的香味极易散失,必须采用气密性能好的材料进行保香包装。另外,茶叶极易吸收外界的异味,使茶叶的香味受到感染。因此,由包装材料和包装技术产生出来的异味都应严加控制。

三、 包装设计彰显特色

    茶叶包装既是保持品质的重要手段,同时又可以增添商品的价值。突出每种包装里的茶叶特色,则是茶叶商品包装最根本的宗旨。独具匠心地运用色彩、图案和文字等因素,往往可以使茶叶包装取得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1、色彩设计
    色彩是包装设计中最能吸引顾客的,如果色彩搭配得当,使消费者看後有一种赏心悦目之感,常常能引起消费者购买的欲望。包装的色彩受商品属性制约,色彩本身也有它的属性,所以用色要慎重,要力求少而精,简洁明快。或清新淡雅,或华丽动人,或质朴自然,既要考虑到消费者的习俗和欣赏习惯,也要考虑到商品的档次、场合、品种、特性的不同而用不同的色彩。设计要讲究色彩和整体风格的统一,不能用色过多,失去主调。同时,应对同类产品进行调查研究,取长补短,设计出有竞争力的包装来。

2、图案设计
    茶叶包装的图案设计能使商品更加形象化、生动有趣。然而,现在市场上有些包装的图案陈旧、繁琐,商品性不强,也缺乏时代感,没有个性。不少产品倾向在包装中凸现民族性,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并非仅仅勾画一条龙或者一只凤就能代表传统文化。建议可以运用现代的手法将传统的纹样变形,使之更具有现代味和更简洁,从而赋予它新的内容、新的形式,甚至是新的生命。

    除了手绘图案,摄影图片也可以运用到茶叶包装中。摄影的对象可以包括茶叶自身的色彩和形状、典雅的茶具和冲泡时的茶汤色泽、产地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等等。例如西湖龙井茶,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着称,它产於群峰起伏,风景秀美的杭州西湖山区的狮峰、龙井、梅家坞等地,若在销售包装中配以产地迷人的风景照,则可大大提高茶叶在货架上的吸引力。

3、文字设计
    茶包装的文字也是设计的重要部分,一个包装可以没有任何装饰,但不能没有文字。茶包装的文字应简洁易明,能充分体现商品的属性。

    茶是传统性和民族性较强的商品,中国的书法艺术又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能适当地运用书法来体现茶文化深厚的底韵当然最好。不过,在整体上要使人一目了然,避免使用太草的字体或太生僻的文字。
 
(一)、茶包装的色彩心理

    茶包装色彩设计中,有的色彩给人华丽、气派的感受,有的色彩给人古朴、稳重的感受,有的色彩使人感到清新、秀美……不同的色彩搭配运用于不同的茶包装设计,产生的情绪和美感不尽相同。

    绿色常常是茶包装设计的首选颜色,因为绿色本身是茶树的颜色,许多茶叶冲泡后也会呈现绿色。在绝大多数人们的生活经验中,绿色是茶给人的第一视觉印象。心理学家认为,绿色是一种决定性的基本颜色,是生存本能的颜色,它对人心理上的安静和修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宁静的绿色为我们不安的生活创造了一个必要的平衡,它引领我们进入休息,帮助我们摆脱烦躁而进入渴望中的和谐境界。

    如果说绿色会产生令人舒适的效果,那么棕色就是一种坚固、诚实、家常的颜色。它给人的心理反应是坚实稳重,近乎于平淡无聊,如母亲般严肃但是值得信赖。棕色就像是地面,是我们脚下结实而安全的土壤,它常常是一种惬意的享受和舒适的感受。

    “
中国名茶两款不同色系的包装反应了以上两种色彩带给人的不同心理感受。浅绿色的设计款式给人安静、亲切的感受,仿佛拂面的春风沁人心脾。大面积的绿色起到了让人安静的作用,营造了舒适的宁静感,有利于人们精神的放松,使那些深居都市,渴求自然的消费者心理上得到一点点安慰。浅棕色的设计款式整体效果稳重、朴实。浅色的运用减弱了棕色本身给人平淡无聊的消极反应,它营造的是一种成熟稳重的感受,用近似平淡无奇的色彩传达丰富的内涵,表现平淡是真的生活真谛。这两款设计画面布局完全一样,仅仅通过色彩的差异就使消费者产生了不同的心理反应,从而在消费者心中产生了不同的商品印象。色彩在这里成为消费者认知商品、形成商品印象的首要因素,色彩的魅力也由此可见一斑。
  
(二)、茶包装色彩心理与年龄、民族地区及社会心理的关系

1.茶包装色彩心理与年龄的关系

    有人做过统计:儿童大半喜欢鲜艳的颜色,红和黄两色是一般婴儿的偏好。四至九岁的儿童最爱红色,九岁以上的儿童最爱绿色。如果要求青少年把黑、白、红、黄、绿五种颜色按嗜好排列顺序的话,男生的排列顺序为绿、红、黄、白、黑;女生的排列顺序为绿、红、白、黄、黑。绿色与红色为共同喜爱之色,黑色普遍不受欢迎。成年人由于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的丰富,色彩的喜爱除了来自于生活的联想以外,还有更多的文化因素。这一统计结果表明,青少年偏爱绿色和红色,其原因是绿色和红色让人联想到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以及自然界中的红花绿树,这些色彩的偏爱与青少年精力旺盛、诚实自然的心理特质是相吻合的。针对不同年龄层次消费群体的色彩心理,进行包装设计同样适用于茶包装设计。

    康师傅集团有限公司出品的康师傅冰绿茶是针对年青人设计的时尚、冰凉的茶饮料,它精选优质绿茶,加入柠檬酸制成 ,酸甜爽口,自然纯正,冰冻后口感独特。设计师抓住了年青人偏爱绿色的色彩心理特征,在包装设计上采用草绿色作为整体色调,以实物摄影的方式直接表达绿茶冰凉爽口的特点,并选用年青人喜爱的代表活力健康的人物形象作为绿茶的形象代言人。整体包装用色鲜明,绿色与人物衣服的颜色形成视觉对比,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从而吸引了许多年青人的视线,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品牌印象。

    “
西湖龙井茶的包装设计是一款高档的茶叶礼品包装设计。而以茶叶作为馈赠礼品的行为多发生在成年人之间。成年人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积累要比年青人丰富,他们更偏爱一些稳重、不张扬(明度和纯度、饱和度较低)的色彩。西湖龙井茶在色彩上的整体审美情趣和成年人的审美心理是完全吻合的,它体现了成熟稳重,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中国文化精髓。茶叶的包装设计色彩选用的是浅棕偏土黄色,营造出复古的氛围,这符合成年人怀旧的心理,同时表现西湖龙井茶的悠久历史。图案的色彩也是中国画传统的墨色,或浓或淡,整体给人古香古色的心理感受,就连画面中最鲜艳的红色也是以中国传统印章的形式出现,既使得画面有鲜亮的地方,也使整个设计统一于复古的风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茶包装色彩与民族地区的关系

    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艺术、教育、宗教信仰以及自然环境和传统生活习惯的不同,表现在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是不相同的,对色彩也会各有偏爱。而这些偏爱也会反应到茶包装的色彩设计上。

    “
四季之汤是日本的茶叶包装设计。日本是个人口密集,地域狭小,生活节奏很快的国家。因此日本人大多偏爱文静、雅致的色彩以得到心理上的补偿。日本也是个饮茶的民族,他们十分重视茶叶包装设计的构图与用色。四季之汤的设计选用白色为底,在画面的中线位置分别安排四季中最具代表性的自然事物:春花、夏云、秋叶和冬雪作为设计表达要素。这四样事物的色调选用淡雅的粉色,温柔的东方情调跃然纸上。一笔笔水彩画效果的粉红、粉绿、粉黄等色彩相互晖映,如彩虹般美丽,突出了日本包装设计清新浪漫的风格。

    “
景谷茶叶是西双版纳生物开发有限公司出品的一款绿茶。景谷位于云南南部,盛产茶叶,同时也是傣族的聚居地之一。傣族人民崇尚自然,爱干净,因此绿色和白色是他们喜爱的颜色。傣族人民大多信仰小乘佛教,黄色也是他们崇尚的颜色。笔者在设计景谷茶叶的包装时,充分考虑了当地人民的色彩喜好,并且将傣锦图案运用于设计,图案与色彩相互配合,增强了景谷茶叶的文化性,突出了景谷茶叶与众不同的民族特点,准确传达了茶叶的地域性和民族文化性,将傣族文化融入到设计中。景谷茶叶的整体色调为绿色,图案的色彩由深绿色向浅绿色自然过渡,突出茶叶纯天然的特点,同时也是人们崇尚自然,渴望回归自然的心理反应。画面右边大面积的留白反应傣族人民喜爱白色的色彩心理,给人干净清爽的印象,也为其他设计元素留出了空间。橙黄色衬黑底的绿色纯天然饮品字样为整体偏冷的色调增加了暖色,在色彩关系上达到了平衡,与下方的花边形成色彩呼应,增强了画面的可视性。

3.茶包装色彩心理与社会心理的关系

    时代不同,色彩的含义也不同,色彩心理及其美学价值随时代变化而变化。时代的思想潮流,新的文化艺术流派的产生,现代的科学技术成果,甚至自然界某种异常现象和世界上重大的政治事件等所引起的社会心理,都可能对人们的色彩心理发生一定的作用。当一些色彩被赋予时代精神的象征意义,迎合了人们的思想、兴趣、爱好、愿望等心理时,这些具有特殊感染力的色彩将会流行开来。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像今天这样重视茶的精神功能设计:即充分满足消费者对商品的物质与审美文化需求心理,以艺术的手法,通过包装的材质、造型、图案、文字、色彩塑造商品的文化风格与品位,树立美观和独特的商品形象,准确迅速地传达商品信息,美化商品,吸引消费,提高商品的身价和附加值。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审美意识与审美标准不断提高,茶的包装设计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人们更加讲究色彩的美观,选择色彩搭配舒适合理的茶包装作为礼品相送,这是社会心理的一种时尚表现。现代社会,由于工业的高速发展,产生了空气,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遭破坏的公害。在现代科学研究上,生态学理论兴起,以此为背景,许多国家的色彩专家曾利用人们要求回归自然,保持生态平衡的社会心理,提出流行自然色调的理论。过去,一些设计师喜爱在茶包装设计中使用金粉、银粉,认为金色、银色是华贵的象征,可以提高茶包装的档次。现在,由于生态学的兴起,人们渴望回归自然,保持生态平衡的社会心理日益强烈,类似金、银这些有毒的金属原料被禁止使用到茶包装中,茶的包装设计正朝着绿色设计的方向发展。
 

主管单位:漳州市农业农村局    主办单位:漳州市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   技术支持:盛行网络
 地址:漳州市芗城区胜利西路136号丹霞大厦六楼  邮编:363000  服务热线:0596-2945755 闽ICP备18017619号
Copyright © 2008-2012   漳州市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