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3-08-21 来源:安溪新闻报
中国茶网资讯:今年来,在街头巷尾,以前整排拣茶工忙碌的身影逐渐消失,走进茶叶店,记者发现,多数茶商购买了茶叶拣梗机,茶叶拣梗机的普遍使用使曾经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拣茶环节也实现了机械化。
30多年来,茶叶机械在我县茶业发展中功不可没。尽管出现不同声音,但茶叶机械化始终围绕着与安溪铁观音传统制茶工艺“亲密”融合的方向前进。
品质效率 双轨并重
在中国茶都经营茶叶多年的王安士给记者算了一笔帐:现在,拣茶工工资以一斤毛茶计算,普遍在3元以上,一家每年营业额在100万元的茶叶批发商户,一般在拣茶环节上要花费7万元以上,一台拣梗机连同电费一年费用大约2万元,可节省5万元。不仅在拣茶梗环节,采青、揉捻、烘焙等,节约生产成本,成为推动安溪铁观音生产机械化的主要因素。
茶叶生产的各个环节又互相促进,比如采茶机采茶,在晴好天气,茶农抢摘茶叶,采摘后,茶叶又要加紧制作,无形当中,又推进了下一个环节的机械化。
近年,在揉捻环节上,茶叶整形机比速包机效率更加明显,同样人力条件,使用茶叶整形机生产干茶,数量可成倍增长,体力消耗也大大减少。特别在外安溪一带,年轻制茶劳力断层比较明显,老制茶师体力有限,这是一些茶农采用茶叶整形机的一个原因。
市场选择也是一个推动因素,机械化生产带来了单位茶叶价格的下降,迎合了一部分消费者追求价廉的需求。部分铁观音消费者对安溪铁观音品质认识存在误区,如揉捻茶与机压茶市场上价格差距偏小,一些消费者和茶商,喜爱色泽青翠、外形紧结、轻发酵的铁观音,“茶叶整形机制作出来的茶叶色泽均匀、外形圆实,县外不少人喜欢这种茶,也有人买去作拼配茶。”茶农非常现实。
但是,如果片面追求生产数量的机械化就有可能会降低茶叶品质,品质与效率的“双轨”追求才是最终目标。“大功率茶叶整形机生产的茶叶往往是好看不好喝,汤色混浊,口味偏淡,香气轻飘,回甘度低。”县农茶局茶叶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杨文俪说。
机械工艺 相互融通
近年来,为确保机械化进程下茶叶质量持续提升,我县持续开展茶叶机械专项整治活动,态度坚决。成立专项行动小组,深入企业、村居、农户进行宣传、动员、查封、整治。特别是对大功率的茶叶整形机,整治力度从没降低。
“机压茶市场需求应该是低端的消费群体,或者只是暂时的消费群体,压出来的茶虽然价格低、外观好看,但是喝了之后,‘回头客’少。”长期在中国茶都购茶的茶商谢章田表示,那种一泡就快速张开的机压茶现在已经越来越没有市场,买的人越来越少。
杨文俪认为,茶叶整形机最初是运用于压缩金属类废品的机械,简单地把它使用在茶叶生产,没有很好地结合安溪铁观音传统制茶工艺原理。比如揉捻环节,传统习惯用时较长,茶叶多角度受力,可以促进茶叶中果胶质形成,增加茶汤浓度、回甘度,机压茶受力太单一,而且挤压时间短,也影响了茶叶的一系列化学反应。
“制茶工艺每一个环节都不可缺失,一旦缺失,茶叶口味就会偏离传统特征,茶叶机械制造、使用永远不能偏离服务制茶工艺这个核心。” 业内人士认为,机械只有最大程度模仿、代替人力特征,茶叶品质才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从这个角度看,安溪铁观音生产,机械与工艺“亲密”融合,要力求达到“机茶合一”的境界。
研发培训 齐头并进
有关人士认为,回归传统,核心是安溪铁观音特有制茶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并非排斥机械化,退回“锅炒脚揉”时代,相反,是要让机器更好地服务茶叶生产。
那么,如何推进传统制茶工艺与茶叶机械完美融合?县农机站站长李大水说:“一方面要针对茶叶机械化生产中的薄弱环节,鼓励扶持个人或企业加快优良机械的研发步伐,引导做好专利申请保护;另一方面要做好茶叶机械使用总结,好经验要大力推广,不足之处要及时反馈、矫正。”
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对茶叶机械市场整治的同时,县经贸局、农茶局、茶科所、农机站主动介入机械厂家的生产过程,对其在工艺上的改进,对生产的标准进行把关,在符合标准、专家认证后方能定型生产,有序投入市场。对新型机械的使用,要求与制茶工艺相结合,组织相关培训,提高使用者的技术水平,并出台相应管理办法。
在城厢镇光德村韵和机械有限公司车间,总经理林清娇向记者展示了公司研发的新一代茶叶整形机,挤压仓上面多两个半球盖,林清娇介绍,主要是模仿传统揉捻环节“茶球”受力原理,改变旧式茶叶整形机的单一受力状况。在一旁,记者还见到该公司研发能克服雨天条件的制茶自动生产线,用远红外线和吹风机代替自然条件萎凋。
在龙涓某茶叶专业合作社,改良之后的小功率茶叶整形机与揉捻机结合使用,茶叶经过平板机揉捻,再烘焙,压、揉、烘反复交替进行,制作出来的茶叶不但品质得到有效保障,而且效率也提高了,有效地调和了旧式茶叶整形机与茶叶品质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