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是漳州主要特产,全市茶叶从业人员近40万人。茶叶已成为带动全市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是群众基础广、产业关联度大的重要产业。在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中,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乌龙茶产业,理应被列为优先发展的产业。
然而,漳州茶业也存在基础设施差、资金投入少、茶园管理粗放、市场意识薄弱、缺乏知名品牌等诸多不足,茶叶产量、质量、价格徘徊不前。
在现代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一方面人们需要绿色健康食品,特别需要像乌龙茶这样具备去脂降压、抗衰老、防癌抗癌抗辐射等多种药用功能的保健饮品。另一方面,漳州茶农却由于科技投入不足、经营粗放、信息不灵、缺乏市场引导、缺乏统一品牌等,捧着金饭碗过着贫困生活,茶乡经济特色优势无法发挥。
让天下茶人了解漳州,做大做优做响漳州茶产业,需要政府、企业和茶农协同努力,从宣传、科技、品牌等多个方面促进茶产业发展。
提高宣传水平
铁观音驰名海内外,产品行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具历史悠久外,重要的还是靠宣传。
早在十几年前,安溪就鼓励和引导广大茶农茶商到全国各地开设茶艺馆、专卖店。每间店(馆)就是弘扬安溪茶文化的阵地,也是宣传家乡当地茶叶品牌的重要窗口。十多年来,安溪持之以恒地把民俗传统的茶王赛与茶歌茶舞、茶艺表演、茶叶展销、茶王拍卖、茶文化旅游节等活动紧密结合,以茶文化宣传促进茶叶市场销售,为安溪茶叶价格的上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安溪的这些做法,值得漳州学习借鉴。漳州拥有茶叶初级加工作坊上万家,精制加工厂数百家。然而,如此多的企业却更多注重价格的竞争,忽略了宣传,很少有公司愿意出钱打造品牌,茶事活动也仅限于茶王赛。漳州建立的茶叶店数目也远远落后于安溪,以漳州本地的闽南新城茶叶大市场为例,近200户商家中,漳州茶店仅26家,约占13%,而安溪茶店的比例却达到了75%。
要让漳州名茶早为人所知,就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在宣传上要做到“三有”,有较多的投入、有较高的层次、有较猛的造势。以全市之合力造宣传之强势,实现漳州茶叶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大转化。
加快科技兴茶步伐
有些地方,1斤茶叶卖到上百元甚至几千元,且千金难求。在另外一些地方,茶农却望茶兴叹,低价还卖不出去。为什么?茶质问题。“制好茶1斤,胜过制粗茶一担”,“好茶天价,好茶无价”已成为茶农的共识。
笔者曾到云霄、平和等地茶场,发现大部分茶区还缺乏种茶制茶的理论知识。如在初制中不看茶青、不看品种、不看气候,而延续着老祖宗保留下来的固定制茶模式,这是导致品质低劣,收不抵支,甚至出现茶园抛荒毁茶的主要原因。
乌龙茶以其独特的风格——条形卷曲紧结,色泽乌褐油润,香气浓郁清长,汤色金黄橙澈,滋味鲜爽醇厚而驰名海内外。这些品质特征离不开乌龙茶的优良品种和特殊的制作工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华安仙都茶农1996年率先引进空调制茶。据调查,一个年产1-2吨干毛茶的小型初制厂,添置空调(含备用)等设备一万元,因提高茶叶品质,年增效益一倍。
因此,要提升全市茶产业的水平,就要充分发挥全市茶叶良种的优势,要使全市茶叶品质提高,就必须加快科技兴茶的步伐,只有茶农掌握了科学的种茶制茶技术,了解并执行标准化生产,才能制出真正的好茶。
开发知名品牌
创名牌已是漳州的当务之急,应有远大的眼光把发展名牌茶结合起来。漳州的茶叶,不管是华安的铁观音、长泰的黄金桂,还是诏安的八仙茶、平和的白芽奇兰,都仅仅是当地普遍意义上的一个土特产品,如果没有经过商标注册的情况下,都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茶叶品牌。
现代经济就是品牌经济,品牌就是资产,品牌就是效益,谁能运用好品牌战略,谁就能长袖善舞于国内外市场。茶叶市场的品牌开发工作,亟待强化解决。
被称为世界茶叶第一品牌的英国联合利华“立顿”茶,年销售额达数十亿美元。一个品牌全年利润就超过我国茶叶的出口总值。中科院茶业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指出,我国茶叶整体上还停留在产品阶段,茶商出售茶叶时更注重的是将茶叶的产地和炒制技术作为定价标准,品牌经营意识普遍薄弱。实施企业商标战略,打造中国茶叶品牌,已成为中国从茶叶大国走向茶叶强国的必由之路。面对品牌经营的21世纪,卖产品的思路应当让位于做品牌,从产品到品牌并非是简单的递进过程,需要人力、财力、时间、智能的锤炼和打造。
影响品牌发展最关键和核心的因素有产品、传播、消费者,产品质量是基础,传播是桥梁,消费者是裁判。茶叶企业要坚持不懈地在产品质量、价格、包装、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售后服务等营销组合上狠下功夫,使更多的消费者在琳琅满目的茶叶商品中逐渐认识、了解、熟悉、信赖乃至于忠诚于漳州的茶叶品牌。
品牌运作是一个战略,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商标注册、宣传、展示、广告推介等方面,政府职能部门要树立品牌战略意识,善于借鉴外地成功的品牌运作经验,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业创品牌,打响漳州乌龙茶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