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1月10日  星期五 天气:
当前栏目:海西茶网 -> 茶业体系 -> 技术普及
漳州茶业发展简史
发布时间:2012-12-17 来 源:漳海茶协

  

            漳州茶业发展简史
 
漳州历史悠久,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陈元光经秦准在泉、潮二州之间设置漳州,漳州茶史能够考据也自唐始。
初创漳州的唐代茶业
打开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漳州第一页就能嗅到茶叶的芬芳。据史料记载,长泰县的天竺岩建于唐高宋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所产的“天竺茶”至明、清仍盛名不衰。从唐开始,华安华丰、仙都就有产茶,故华丰素有“茶烘”之称。漳浦茶叶栽培历史可追溯到唐代,传说当时盘陀岭顶(旧称“黑归岭”,海拨800米)有一间庙宇,面积30平方米,庙宇内住一个和尚,一个叫黑和尚(漳浦杜浔人),另一个叫大面和尚(云霄人)。他俩在庙旁种茶六亩左右,至今还保留三株,庙有一口井,井边两旁有二根石,至今还保留尚好。传说当时进京考试的书生,均经经过此路,在那间庙宇休息。两和尚将井水泡茶请书生饮用,为旅途中疲惫的考生解乏消暑,调整心境。
初步繁荣的宋代茶业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时中国茶业发展重心南移,唐时茶叶生产还不曾发展的闽南一带,明显地活跃和发展了起来。
     在陆羽的《茶经》中,对中国南方南部的各地的产茶情况,只提到“思、播、费、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陆羽对这些茶叶质量的情况还不怎么清楚,仅称“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至于这些邻近或更南其它州的情况,无论是《茶经》还是其它史籍,都没有或很少提到了。但是入宋后,情况就明显两样了。如《太平寰宇记》(乐史撰,约公元987年)对中国南方产共的记载,就比唐朝要详细和丰富多。其“江南东道”载;“福州土产茶`-----漳州土产腊茶”。
      自宋代起,漳州开始修地方志,有关茶叶的记载日风丰富。宋淳熙五年(1178年)的《临漳志序》提及漳州物产就有“其所以衣食给用者则入有粮、棉------茗之类”。漳州通判王炜在《清州址咏》风土中记述:“麦收正月尽,茶摘上元前,绿笋供春撰,黄焦入厦筵”。此外如周必大(1126—1204)的《饮王少府送焦坑茶韵》、李纶的《临漳志》等均有种茶饮茶的记载。
   元、明、清及民国由盛而衰的茶业
元代漳州地区没有修过地方志,在后代所修的地方志中,有关元代的记载均极为简略。而明代是漳州修纂地方志的高潮。漳州地区各县的县志也从明代开始修纂的,有关茶叶的记载也丰富了许多。元朝中叶现长泰县枋洋乡青阳村(与天竺岩比邻),就有安溪大坪村茶农迁居到这里的陈岭,在观音山从事耕垦,至明朝宣德以后,青阳人丁兴旺,与安溪通婚结亲,茶树栽培和茶叶制作技术日益提高,所产茶叶品质甚佳。明末进士阮梦庵《武夷茶歌》中曾先赞叹漳州茶叶:“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名异”。阮文锡的〈安溪茶歌〉中亦有“尔来武夷漳人制”的说法。茶农生产的茶叶不仅供民间自饮,而且被列入贡品。正德年间贡“叶茶378斤,芽茶500斤”。嘉靖间年贡“叶茶400斤、芽茶511斤。(万历〈漳州府志〉卷五)。在〈南靖县志〉载述;嘉靖年间,南靖县茶叶已定列为贡品,曾进贡茶五十五斤九两三钱,菜茶六址斤九两九钱。当时南坑村有茶园三十亩,年产三十担,茶村为本地野生红芽和白芽菜茶号:“清明茶”,在〈长泰县志〉,〈龙溪县志〉等也均有进贡茶叶的记载。明末龙溪县名士陈正学的〈石晶泉歌〉(载〈平和县志〉)有“茶香陷为兰蕙,顿觉云生欲轩翥“。可见当时的茶叶已颇有名气,同时促进茶叶的种植。明末年间林太师(云霄人氏,明末太师)现在云莆美乡一个岩洞周围种茶,当时人们称”白茶“,而后称”武夷茶“。面积约十亩,今虽荒芜,岩洞下端仍有“南山寺”“太师分庙”二间庙宇,有“白云通道”石碑等遗址。明太常寺卿陆天定游平和大峰山佛祖岩诗句:“寺古多荒瓦,憎贫只荐茶”和天启进士沈起津游诏安九侯山诗句“香炉烟透云眼里,雾锁茶园望海台”。不仅说明内山峰产茶,沿海地区也种成片茶园。时茶叶贸易也渐兴隆,漳州商人往返于武夷山、安溪购茶。明中叶海澄月港继泉州港之后成为福建外贸大港。据〈海澄县志〉载,明中叶从海澄月港出口的茶叶年销售上百吨,最多一年达三百吨,居全省之寇。明末清初,龙溪县龙山、平和大峰山、南靖圭洋乡上洋茶远销缅甸,平和的奇兰茶,海澄太武山茶、漳浦玳瑁山茶、龙溪北门茶叶行业也陆续兴起。
 清代以来,闽南乌龙茶蓬勃兴起。龙海县的玳瑁山名传四方。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游览到漳浦,正蓬漳浦籍宰相蔡新衣锦还乡,皇帝询问蔡新此处有何名茶、寺庙和著名特产,才思敏捷的蔡新即诗:“玳瑁名山迎帝临,滴水龙泉高峰顶,金仙岩边有八景,万亩茶园万担银”。乾隆上山品尝后,随手写了可供朝延享用。从此玳瑁茶流传四方。此时种茶自饮也遍及偏僻乡村,嘉庆间岁贡生谢生鹤(诏安人氏)的〈秋日乘舟到田家〉诗(载〈雪溪诗抄〉):“落叶供饮饭,清风催煮茶”。乾隆间诏安拨贡生叶观论〈家属即事〉诗:“野茶堪破门,何事饷红了,随意六七碗,透骨复通灵”。
 随着茶饮的普及,品茗之风日甚,其烹泡方式----工夫茶艺闻名遐迩。清三十一年(1766年)。永安知县彭光斗路过漳州进,就亲身享用了工夫茶。他说:“罢后去省,道过龙溪,邂逅竹园中,遇一野叟,延入旁室。地炉活火,烹沁透心脾。叩之乃真武夷也。客闽三载,只领略一次,殊愧此叟也。”(彭光斗〈闽琐记〉),时至今日,乌龙茶工夫茶艺还在奥东及漳州诏安、云霄等沿海各县广为流行,在中国茶文化茶艺舞台占有一席之地。
   清末,漳州茶叶声誉鹊起。光绪年间,漳州市里有号称“百年老铺”的奇苑、瑞苑等茶庄开业。由于漳州毗邻茶叶需求量大的广东省,以靠近贸易港口城市厦门。茶叶内销出口具备良好的条件,因而贸易居全省之寇。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行商经营茶叶的店铺也陆续开张,其中不乏有大茶庄与南洋各港埠有一定联系或直接在外设分店的,如奇苑、瑞苑、张源美、荣胜、裕美等茶店。他们不仅在漳州开业,而且在厦门设立分庄,茶叶出口东南亚等国。年销量据当时记载;光绪二十年前约360担,光绪二十年约1200担,光绪末年约1800担,民国初期至抗日前夕为2000担至6000担。它的来源地有安溪、武夷、漳平及本市长泰县、平和、云霄等地。如长泰县青阳田尖、云霄县白云岩、龙海金仙岩。民国初期,平和、诏安、长泰、华安等县已有成片茶园,其余各县山区也有零星种植。据〈新福建〉第二卷第二期记载民国时度各县茶叶生产情况如下(单位:担)

县名
民国23年
民国24年
民国30年
产量
诏安县
100
58000
1000
50000
500
150000
长泰县
575
33000
490
29400
700
336000
平和县
1560
824000
1340
68000
1400
672000
华安县
285
171000
130
6400
150
33000

民国时期是一个多事之秋,中国经历了连番数载的内战,以经受了长达8年之久的抗日战争。战事不断,烽火连天,发展生产谈何容易,因而漳州茶叶开始从兴盛走向衰落。当时,漳州尚无茶叶精制厂,所产茶叶大都聘请制茶师傅制成毛茶后,由茶商精选加工后运销外地。抗日战争爆发后,乌龙茶主要外销口岸-----厦门、汕头相继沦陷,海关紧闭,水路断绝。外运阻塞,茶叶无从出口。国民党政府对茶叶实行统制,苛捐重税,经济萧条,物价暴涨。茶农生活维艰,不少茶厂倒闭,茶园成片荒芜,产量逐年下降,茶叶生产岌岌可危。至1949年茶园面积6775亩,总产99吨,比1937年减产65%。
建国后茶叶的恢复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茶叶仍然作为出口创汇的特产,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采取“政府扶持,大力恢复,努力发展”的方针,拨出茶园垦复和发展投资、贷款,茶叶收购实行奖励政策。在品种改良,普及科技等方面采取不少有效措施,使我市茶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1950-1957年茶叶生产的恢复阶段。解放初,漳州茶业百废待兴。解放前遗留下来的老茶园大部份有园无埂,有茶缺株,水土流失严重,茶树衰老,单产很低。为改变这种荒废局面,政府部门即发动广大群众垦复荒芜茶园,努力扩大种植面积。为加快茶叶生产的步伐,1952年设立龙溪专区茶叶指导站,地点在平和九峰镇,人数有7人。1953年设立华东区茶叶局漳州办事处。1954年创办漳州茶厂,是我市首家茶叶生产技术、购销、加工专业机构。地、县农业部门均配备茶叶技术干部。由于政府重视,对茶叶生产积极扶持,因面使枯萎的茶叶得到了恢复。至1957年全市茶叶面积1.71万亩,总产171.6吨。比1949年面积扩大1.25倍,产量增长77%。
1958年-1964年为茶叶徘徊阶段。年产量在200吨左右徘徊。1960年面积2.91万亩,1964年2.59万亩,产量230吨。
1965-1978年为发展阶段。期间兴办国营茶场12个,乡办茶场45个,村办茶场781个。茶有茶园7.5万亩。1965年年茶园面积3.25万亩,产量246.5吨,1975年产量首次上千吨,1975年面积突破10万亩,1978年面积11.48万亩,总产2074吨,比1974年面积扩大近3倍,产量增长8倍。漳州茶厂1978年收购毛茶750吨,加工出口500吨。
1979-1990年是茶叶生产改革提高阶段。为加强茶叶技术指导,1979年,龙溪地区农业局设立经作站,配备专职技术干部。诏安、平和县茶叶科技人员还成功选育“八仙茶”和“白芽奇兰”两个乌龙茶新品种。1984年发县农艺师郑兆钦成功选育“八仙茶”,于1994年经全国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审批为国家级茶树良种。白芽奇兰是1986年平和县农业局与崎岭乡彭溪村科技人员合作从地方茶树群体品种中单株选育成功的我国珍稀乌龙茶新品种,1996年4月被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批为福建省茶树新良种。在茶叶加方面,从手工作坊改用揉捻机、杀青机、烘干机等,全市推广各种机械近万台(套),同时还推广机械化采茶。1990年全市拥有采茶机33台,机采茶园面积3820亩。全市1990年茶园面积14.74万亩,总产5818吨,单产45公斤。比1978年面积扩大28%,总产量增长1.8倍,单产提高0.8倍。1990年出口茶叶达1996吨,成为出口重要农产品,茶叶已成为茶农主要经济收入。茶叶产区遍布9个县(区)
1990年各县产量表(吨)

县区
云霄
平和
诏安
南靖
漳浦
龙海
长泰
华安
芗城
产量
1225
4456
976
773
578
445
431
197
70
备注;东山县1974年试种,1980年面积110亩,产量55担,1987年淘汰。

1990年面积上千亩,产量百吨以上的乡镇场58个,百亩百担的村640个。
1991年度2000年,这时期重点转向“改善茶园结构,基本稳定茶园面积,主攻茶园单产“发、展思路,初步实现“优质、高产、高效、低成本”的茶业发展进程。1998年末,茶园面积117412亩,可采面积101841亩,总产9867吨,每亩单产96.89公斤,比1978年增长1.15倍。
2000年~2010年漳州茶叶迅速发展,
 一:茶业品种与分布
漳州从2000年至2010年栽培茶叶品种:红芽铁观音、白芽铁观音(俗称土观音)、白芽奇兰、八仙、丹桂、肉桂、水仙、云南大叶种、凤凰水仙、白叶单枞、佛手、大红、本山、黄金桂(黄旦(棪)、透天香)、梅占、毛蟹(茗花)、金观音(茗科一号)、黄观音、凤凰单枞、早奇兰、晚奇兰、竹叶奇兰、大叶乌龙、软枝乌龙、翠玉、金萱、佛手、雪梨、大红、桃红、不知春、九龙袍、春兰、金玖瑰、杏仁茶、凤圆春、台湾12、台湾13等36个品种。在2006年全市开展茶叶种质资源普查,在平和、南靖、华安、诏安、漳浦县等共普查到131个野生种,确定保护对象有诏安八仙茶、平和白芽奇茶为省级保护品种。各县都有自己当家品种及分布:华安县主栽铁观音品种;平和县主栽白芽奇兰品种;诏安县主栽八仙茶品种;南靖县主栽铁观音、丹桂品种;长泰县主栽铁观音、本山品种;漳浦县主栽铁观音、梅占品种、云霄县主栽铁观音、八仙茶品种;龙海县主栽铁观音、黄金桂品种、芗城区主栽铁观音、毛蟹品种。漳州市茶叶品种各县(区、市)分布如下:1、 铁观音;华安县、南靖县、平和县、云霄县、长泰县、龙海市、漳浦县、诏安县、芗城区;2、金观音:华安县,平和县;3黄观音:平和县、华安县、南靖县;4金川:长泰县、平和县、漳浦县;5白芽奇兰:平和县,南靖县;6八仙茶:诏安县、云霄县;7单枞水仙:平和县、诏安县、云霄县;8丹桂:南靖县、长泰县;9本山:长泰县、南靖县、龙海市、漳浦县;10毛蟹:平和县、龙海县、南靖县、长泰县;11黄旦:南靖县、长泰县、平和县、龙海市;
二、面积与产量(1991-2010)
 1991~2010年漳州市茶叶生产统计表
                       单位:万亩、万吨、亿元或万元

年份
面积
产量
产值
年份
面积
产量
产值
1991
14.01
6688
 
2001
12.47
13745
 
1992
13.97
7176
 
2002
13.58
14336
 
1993
14.13
7404
 
2003
16.9
17716
5.6
1994
13.9
7889
 
2004
20.37
21415
7.2
1995
12.85
8263
 
2005
27.49
28299
10.65
1996
11.95
8293
 
2006
28.78
33682
 
1997
11.63
8588
 
2007
33.10
38757
 
1998
11.74
9867
 
2008
37.88
42481
 
1999
10.12
10455
 
2009
38.25
46614
221456
2000
11.46
12183
 
2010
40.42
49425
265836

 
二|:茶业种植
(一)      栽培
1、选好茶叶品种和茶园:
茶叶品种的优劣关系到将来投产的茶叶的产量和质量,适应市场的需求才能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目前漳州市栽培的品种主要是铁观音、白芽奇兰、八仙茶等。茶园选择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认真地选择茶园地是获取高产、稳产的基础,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地进行施工设计,使其实现规模化、良种化、机械化创造条件。应选择交通便利、地势平缓、阳光充足、土层深厚、肥沃、湿润、能排能灌、集中连处的红壤。茶园确定后,开垦种植时就有利水土保持的原则,15度以上的坡地应筑水平梯田,梯田宽不能小于165㎝,坡度大于30度以上的陡坡不宜作茶园,以免水土流失严重,茶树生长不良减产。茶园地不论平地或梯田都应深耕达70㎝以上。
 2、种植技术
    2-1、开定植沟施基肥。种植前应进行土壤深翻、平整、施足基肥。肥料以含有机质的堆厩肥、饼肥和一定数量的磷肥为好。用量依土质而异,一般每亩施堆厩肥30-50担或饼肥50-100㎏,骨粉或过磷酸钾15-25㎏。按茶行设计布局,开定植沟,深宽为20-50厘米,施入肥料后与土充分拌匀,盖土耙平再按株丛距种植。 
    2-2、种植方式和密度。一般采用双行条栽,为了提高茶叶树群体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以密植和培养低矮型寇层。行株距50㎝×25㎝或30㎝,亩栽茶苗4000-5000株。在华安铁观音产区为了适当密植,充分利用茶园土地空间,由传统的“双行单株条植”、“单行双株(单株)条植”大面积推广为行株距为50㎝×20㎝“三行双株条植”亩植6000—7000株的适当密植栽培模式。待茶苗成活后根据茶苗生长情况进行间苗、补植。栽植完毕即压紧土壤浇定根水。为防止苗木失水,保证成活,种植时茶苗应剪去部分枝叶,。必要时在高温的旱季还要适当遮荫、浇水抗旱保苗。 
    3、土壤管理 
    土壤管理是茶叶树栽培技术的中心环节,及时地中耕除草、施肥。 松土可防止表土水分蒸发,使水渗到土中,增加土壤空隙,减少水土流失。一般每年春、夏、秋季各进行一次,深度7-10㎝为宜,茶园“封行”前宜浅耕,“封行”后结合施肥进行。 
    3-1、施肥:茶叶树在生长期和多次修剪、采枝叶过程中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养料,因此必须对茶园进行肥料补充,才能获得稳产、高产。施肥量依据树龄树势,采叶量和土壤条件来决定。幼龄茶树春夏季结合抗旱以施水肥为主,秋季施基肥。施肥方法以穴施和沟施为好。采叶茶树所需肥料,应以氮肥为主,磷、钾肥次,一般每50㎏鲜叶施肥量,氮肥2.0-2.5㎏、磷肥0.5-0.7㎏、钾肥0.5-0.8㎏。基肥在秋季结合中耕进行,茶树生长活动期2-9月施肥以叶面喷施为佳。追肥多用速效氮肥,如尿素、硫酸铵等。 
    3-2、水土保持。茶园多建在山坡地上,冲刷严重,要建设好排灌系统,间种绿肥、盖草、培土,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土壤养分,抑制杂草生长,提高茶叶产量。
    4、树冠管理 
    为了增强树势,获得高产稳产和延长茶树的经济年龄,修剪是一项重要措施。经定型修剪能抑制茶苗顶端优势促进其侧枝和腋芽萌发,增加有效分枝,扩大树冠,培养强壮的骨干枝。 
    4-1、修剪时期。一般以地上部生长相对停止,根系生育处于旺盛时期进行为宜(秋季9-11月)。
    4-2、修剪程度。两龄茶苗,高度在30㎝以上,开始分枝时,可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把离地面15㎝以上的植株体剪去,三龄苗,进行第二次定型修剪,把离地面30-35㎝以上的植株剪去;四龄苗,进行第三次定型修剪,把离地面40-45㎝的植株体剪去。 
    4-3、修剪方法。第一次用整枝剪,第二、三次可用篱剪。每次修剪,切口要平整,便于伤口愈合。剪时尽量留下分枝的外侧芽,以使植株向外侧展。有病害或过于细弱的枝条应当剪去。经三次修剪茶叶树基本骨架已养成,即可轻采养蓬。 对树势衰老、萌芽力不强的老茶树,可视树势分别进行重修剪或台刈,重修剪可在茶树高度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处剪去,台刈离地面4-5㎝处全部刈去,时间在春茶前后进行。 
    5、茶叶树的病虫害防治 
    茶树病虫对茶叶生产的危害很大,病虫种类很多。在生产防治工作中大力提倡以栽培技术、人工、物理、生物、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充分利用和保护天敌,以生物防治为主,尽量减少施用农药,特别是高残毒农药和剧毒农药应严禁使用。 
    5-1、茶叶病害:茶云纹叶枯病。主要危害老叶、枝和果。 
防治方法:⑴清园;⑵增施肥料,恢复树势;⑶喷波尔多液。 
    5-2、常见茶叶害虫:根结线虫害、茶尺蠖、茶毛虫、长白蚧、小绿叶蝉、茶叶螨等。 
(二)采摘
由于漳州独特气候条件,加上栽培设施改进,诏安、华安县茶叶主产区茶叶采摘期与邻近的乌龙茶主产区(安溪县)同类品种增加二季茶为“明前茶”、“冬片茶”。
(三)加工工艺
1、茶叶加工创新技术发展---1-1乌龙茶做青工艺:1991年初,平和、华安、长泰等县推广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乌龙茶做青工艺”技术—“空调制茶”,实现在不利的气候条件下,也能生产优质乌龙茶的愿望。1996年以后,全市普遍推广乌龙茶做青工艺技术,特别在华安县铁观音茶的制作工艺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改变传统做法,应用空调制茶技术,人为控制青房的温、湿度,制作出来的茶品芬芳四溢、汤色黄绿,观音韵明,回甘鲜爽,茶叶质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产品价格成倍增长。空调制茶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华安铁观音茶叶开始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全市积极引进台湾茶叶加工设备、技术,采用柴油、液化气烘干、电控箱去除异味、调节茶叶青熟度和真空包装等技术,提高茶叶质量,延长保质期,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1-2柚香茶:平和县农业局与平和县天醇茶业有限公司于2005年开始,探讨利用蜜柚花作为窨花材料,白芽奇兰茶成品茶作为茶坏坏制作柚香奇兰茶。经过三年的反复试验,目前已初出成果。2007年试制产品“天醇柚香”投放市场试销,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下一步将与有关科研单位合作,申请立项,组织课题组,对蜜柚花的吐香机理、柚香奇兰茶的工艺筛选、柚香奇兰茶的有效万分及保健功能等进行全面的研究。
2、茶叶加工工艺发展历程:
从1991年开始,漳州茶区开始推广使用采茶机,在茶叶初制上也逐渐由手工操作向半机械化、机械化过渡,使用的茶叶加工机械主要有电动摇青机、揉捻机、滚筒杀青机、包揉机、手拉百页式烘干机、自动链式远红外烘干机等,初制技术基本采用乌龙茶传统初制技术。1996年以后,全市茶区推广闽南乌龙茶空调做青技术。同时,开始广泛推广使用液化气杀青机、电烘干机、速包机、松包机、平板包揉机等先进制茶设备。同时,在晒青、摇青程度的把握,“炒小锅”、“超高温杀青”、“摇后捻尾”、“炒后甩末”、“快速包揉”、“及时烘干”等先进加工制茶工艺。
3、加工技术:
3-1、包揉技术
乌龙茶包揉工艺始于19世纪末叶,20世纪初叶,手工茶巾包揉法已在茶区广为传播。手工包揉法是用70—80厘米(2.1—2.4尺)见方的龙头白布(俗称茶巾)将初焙的茶坯趁热包裹(每包0.4—0.5千克),搁置在长板凳上,用手推压,滚转茶包,茶巾不断束紧,茶团不断缩小,使茶条卷曲紧结。20世纪中叶,为适应茶叶生产的发展,安溪茶农又创造了小袋踏揉法。即将茶坯趁热装入小茶袋内,数量2—3千克,拧紧袋口,放在清洁的地板上,揉茶者手扶拐杖或横杆,双脚踏揉茶团,使茶团向一定的方向翻转滚动。踏揉3分钟后解开袋口,把茶团外部的茶条翻进茶团内部,拧紧袋口,再次踏揉3分钟,总共踏揉6分钟。小袋踏揉法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强度。20世纪80年代初,漳州研制6CB-23型和6CWB-63型乌龙茶包揉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漳州茶区引进台湾包揉机械——6CWSB-22型乌龙茶速包机和6CWBR-80型乌龙茶平板球茶机,由于机械先进实用性能良好,90年代在漳州茶区全面推广应用,不仅使漳州乌龙茶外形更加圆整、结实、美观,而且实现包揉工序机械化。
3-2、做青技术的发展
做青是乌龙茶初制特有的工序,也是乌龙茶品质特征形成的关键工序。其目的是使青叶发生一系列理化变化,从而形成香高味醇、青蒂绿腹、绿叶红镶边的品质特征。做青在青房里进行,是交替以摇青、凉青且反复多次的工艺过程。做青有5种方法:手工做青,将双臂伸开,双手边拢茶青边拍打,茶青在互挤互碰的水平运动中下落;手工水筛摇青是传统的摇青方法。水筛内置1—2千克茶青,双手执水筛边沿,上下左右来回转动,使鲜叶在水筛内作圆形旋转跳动;手工吊筛摇青,吊筛是用4毫米宽的竹篾编织成有网眼的圆筛(网眼5毫米),呈圆弧形,直径1.3米,筛面至筛底深28厘米,筛面扎一木横梁。吊筛摇青每次投叶量2—6千克,手推横梁,向上向前推,向下向后拉,使鲜叶作波浪式旋转跳动。摆动幅度前期小、后期大些。手工水筛摇青和吊筛摇青花工大,效率低,但摇青质量最好,生产高档茶常有使用;摇青机摇青,投叶量以摇青机竹笼容积的1/3—1/2为宜,投叶太多,摇青效果差。当前有两种摇青机:6CWY-85型摇青机,竹笼转速以28—32转/分钟为宜,6CWY-90型无级调速浪青机则可根据做青需要设置转速;综合做青机做青,6CWS-100型综合做青机是在摇青机的基础上附加以吹风装置的新型做青机械。将萎凋、摇青、凉青三种技术措施统一,一次性集中在机内进行,不必多次上、下叶。在良好的气候条件下,使用乌龙茶综合做青机做青,与使用6CWY-85G型摇青机做青比较,茶叶品质后者比前者好。
90年代末,漳州茶区许多茶农在青房安装空调机,控制青房温度;安装排湿机,控制青房湿度。这些措施实现了在不利的气候条件下,也能生产优质乌龙茶的愿望,提高经济效益,促进茶叶生产的发展。
3-3、炒青技术
漳州茶区原先使用灶台加热,铁鼎炒青,每鼎投叶量2—3千克,炒青要求适当高温,以使做青叶叶温在短时间内达到80℃以上,以使迅速钝化酶的活性。一般以投放青叶后能连续发出“劈啪”声为准,“劈啪”声音大而密是温度太高,容易炒焦;“劈啪”声小而稀是温度太低,容易出现闷黄味。目前茶区普遍采用6CWS-110型滚筒炒青机进行炒青,也有的用6CWS-90型液化气滚筒炒青机炒青。
3-4、烘焙技术
烘焙是用热气流穿过叶层的热传导作用,把茶叶中的水分蒸发一部分,防止继续发生酶促氧化,同时增强可塑性,利于包揉作业。漳州茶区的烘焙用具由焙笼、简易烘干机、手拉百叶式烘干机、自动烘干机一步步向前改进更新。
3-5、烘干技术
烘干是初制最后一道工序,目的是散发茶叶水分,达到干燥要求,利于贮藏;同时促进热化学作用,发展和完善茶叶的形、色、香、味的品质特征。漳州茶区茶叶烘干由炉火烘干转变为目前的烘干机烘干。
(四)茶叶生产标准化
福建省地方标准《白芽奇兰标准综合体》DB35/T147.19-2001于2001年8月15日由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首次颁布实施,白芽奇兰茶标准综合体分为九部分,分别为:DB35/T147.1-2001白芽奇兰茶标准综合体体系表,白芽奇兰茶树品种DB35/T147.2-2001,苗木培育技术规范DB35/T147.3-2001,栽培技术规范DB35/T147.4-2001,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规范DB35/T147.5-2001,初制加工技术规范DB35/T147.6-2001,白芽奇兰茶毛茶DB35/T147.7-2001,精制加工技术规范DB35/T147.8-2001,白芽奇兰茶DB35/T147.9-2001。
(五)茶叶注册商标:
      平和县茶叶企业获省级著名商标认定有2家,分别是平和县阳山茶叶加工厂“彭溪”牌(闽认委[2002]49号),福建天用茶业有限公司“天岽”牌(2003年6月);获漳州市知名商标有“彭溪”、“天岽”、“天醇”、“白芽奇兰”、“晨晖”、“名峰山”等6家。经过国家商标局注册核准使用在第30类茶、茶叶代用品商品上的企业商标还有:芹峰、乐峰、名峰山、大岽山、旭山、霞山、雄山、津山、新山、崎岭、溪头、锦溪、琯溪、井边、柏源、白芽、绿菲、金阳山、玉缘、启云、朝云、弘露、晨晖、祥辉、茗朝、腾兴、荣宗、竹叶、季茗、必心、沁秋、东福、坤福、福元、福华、佳华、天兴、闽鑫、兰鑫、皇兰、峰兰等。华安县茶叶注册商标就有“皇家龙”、“二宜楼”、“哈龙峰”、“光照人”、“天宜”、“怡恒”等一批茶叶知名品牌,其中“哈龙峰”、“二宜楼”等获福建省名牌产品、福建省著名商标,“佳香源”茶连续三年荣获福建省铁观音名茶。南靖县注册的茶叶商标汇全,三家村等品牌。
(六)质量安全“三品”认证
2004年华安县佳茗茶厂和仙都柏顺茶叶精制厂的2个生产基地,获得国家农业部无公害茶叶产地认证。2009年无公害认证有分别是平和天醇茶业有限公司、福建省平和闽金白芽奇兰茶总厂、福建省平和县九峰茶叶有限公司、南靖县御品茶业有限公司、南靖县闽星集团汇全茶业有限公司、长泰县董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诏安县斗山岩八仙茶厂等9家,绿色食品认证分别是福建天用茶业有限公司、诏安绿缘茶业有限公司、诏安月之港茶业有限公司、华安县仙都岩湖茶厂、福建哈龙峰茶业有限公司、福建二宜楼茶叶工贸有限公司等8家;有机茶认证分别是南靖县闽星集团汇全茶业有限公司、福建省向荣大芹山茶业发展有限公司、诏安月之港茶业有限公司、漳州光照人茶业有限公司等4家。
(七)台资茶叶企业发展
1、茶叶加工机械:1993年平和县引进台湾见亿企业有限公司王绪添先生投资70万美元,在霞寨镇岩岭埔创办“福建省平和信源茶叶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港澳侨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号为外经贸闽字(1993)E0145,成为全国第一家茶叶机械制造外资企业。主要产品有:浪青机、塑月形揉捻机、燃气炒青机、速包机、Q茶机、松包机、燃油全自动烘干机等整套制茶机械,从此改变乌龙茶整形由人工手脚布包揉改为机械包揉整形的历史。1993-1997年每年可制造茶机1000台(套),产值500万元,产品畅销福建、广东、浙江、四川等茶区。
台资涉茶企业还有信源茶业、儒倡茶业、台升农业、雾园农业、智峰茶业、豪利农业、高山农业、奇兰农业、豪兴农业、石雪山农业、隆鸿茶业、秀峰有机农业、一初茶业(港资)致和农业、建邦食品、大高山农业、宇诃食品、兴叶茶果、茗珍茶叶、松柏云顶茶业有限公司等公司。
2、台资茶叶企业—天福茶叶集团:天福集团系由台湾天仁集团总裁、世界茶王李瑞河先生在大陆创办的茶专业集团。天福集团目前在中国大陆各大、中城市开设865家“天福茗茶”直营连锁店,在福建、四川、浙江等省建有7家茶叶及茶食品工厂、2家茶博物院,2个高速公路服务区、1个“唐山过台湾”石雕园、一所茶职业技术学院,以及500亩无公害茶园。天福茶博物院始建于2000年初,2002年建成开院。整个博物院总占地80亩(5.3公顷),是目前世界最大之茶博物院,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农业部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八)举办三届茶王赛
1、2002年,在漳州首届“新城杯”茶王赛。
2、 2003年,在漳州第二届“新城杯”茶王赛。
3、2004年, 在漳州第三届 “新城杯”茶王赛。
(九)历年授奖
12000年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评为“中国茶叶(白芽奇兰茶)之乡,大岽山牌被北京中国茶文化研讨会评为金奖,被福建省精品展销会组委会评为金奖。
2、2001年盘陀镇被中国特产之乡委员会授予“中国茶文化镇”称号。从此,盘陀镇茶产业日渐红火,发展步伐越来越大。几年来,国内外客商接踵而来,先后兴办企业22家,上规模的三资企业有:天福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天仁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展宏织带有限公司、天福茶叶有限公司、源奕休闲开发有限公司、嘉峰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天福茶博物院有限公司。
3、平和白芽奇兰茶品片(1991-2005年)主要奖励与殊荣
 1991年荣获福建省名茶评委会优质奖。
1992年-1993年连续2年获福建省名茶评委会省优质茶。
1993年荣获第二届中国专利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被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OMA(93)检字1239号评定为青茶类优质产品。
1994年老人头牌荣获首届闽台“天福杯”(漳浦)茶王赛一等奖。
1995年白芽奇兰茶选育与推广荣获1994-1995年漳州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项目,被福建省茶叶专业品种审定组评为福建名茶(总分98.5分)。
1996年彭溪牌被福建省名优茶审评委员会评为省优质茶。
1997年荣获福建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白芽牌获意大利米兰国际轻工博览会金奖,彭溪牌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确认为“绿色食品”,平和县九峰茶叶协会选送白芽奇兰茶获97全省乌龙茶品评会暨“九峰杯”茶王赛茶王,500克拍卖18万元创全国同行业拍卖价之最。
1998年获中澳门首届国际“东方茶文化”博览会金奖。
1999年九丰牌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确定为绿色食品,天岽牌被昆明世博会组委会评为银奖,被漳州市政府授予首批“漳州市名牌农产品”称号,获国家农业部“质量管理达标”证书。
2000年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评为“中国茶叶(白芽奇兰茶)之乡,大岽山牌被北京中国茶文化研讨会评为金奖,被福建省精品展销会组委会评为金奖。
2001年大岽山牌被授予“中国女排专用茶”,漳州市人民政府颁发平和白芽奇兰茶为漳州市知名商标,被中国国际农博会评为名牌产品。
2002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评为“福建省名牌产品”称号,彭溪牌被认定为“福建省著名商标”,天岽/彭溪/白芽奇兰/九丰/白芽牌通过国家质监总局白芽奇兰茶原产地  注册,平和崎岭白芽奇兰茶有限公司获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九丰牌获首届漳州市新城杯茶王赛金奖。
2003年天醇牌荣获上海国际茶文化节金奖,腾兴牌被认定为中国产品全球采购首选产品,天岽牌获漳州市新城杯茶王赛茶王。
2005年名峰山、天岽、大岽山牌被评为福建省名优茶鉴评委员会评为省名茶,柏源奇兰茶获美国纽约第五届国际名茶品评组委会银奖。
4、“华安铁观音”茗茶色香味形俱佳,品质上乘,已多次获得国内国际茶叶品质鉴评大奖,畅销国内外。1999年荣获全国第三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一等奖;2000年荣获首届“闽茶杯”名茶奖和第二届国际名优茶评比金奖;2002年9月荣获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凯捷杯”茶王赛2个银奖和3个优质奖;2002年12月荣获漳州“新城杯”茶王赛2个金奖、3个银奖、5个铜奖、3个优质奖共13个奖;2003年荣获全省名优茶评比名茶奖,厦门“9.8”茶文化节名茶评比3个五星级、4个四星级、6个三星级茶王称号;2004年9月荣获中国(福建)国际茶博会“茶王赛”2个银奖、5个优质奖;2004年11月荣获漳州“新城杯”茶王赛铁观音“茶王”和金、银全部奖项。2005年6月全省名优茶鉴评中,荣获名茶奖1个,优质茶奖1个。
5、2002—2004年,诏安县八仙茶先后多次参加全国、省茶叶评比活动包揽了茶王、金奖、银奖、铜奖等多个奖项。
(十)茶叶出口
      二十世纪平和县茶叶面积、产量位居漳州市各县之首,已成为漳州茶厂最主要毛茶原料供应县,从1993年起用“奇兰”名字生产少量成品茶试销,漳州茶厂以“奇兰”作为拼配原料成乌龙茶,通过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口日本,得到消费者青睐。1997年后白芽奇兰茶大量出口,以崎岭茶厂、九峰茶厂为主大量收购拼配毛茶,通过福州、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用“雪芽奇兰”品牌出口日本,1998年-2000年每年出口白芽奇兰茶叶200多吨,产值600多万元。2000年崎岭茶厂以收购白芽奇兰茶委托出口200吨,产值400多万元,年交纳税收46万元,成为全县十大纳税大户之一。2002年起,平和腾兴茶厂、平和县玉露白芽奇兰有限公司、漳州晨晖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组织中档白芽奇兰茶销往日本等国家,年出口200吨,产值500万多元,价格看好,市场紧俏。
 

主管单位:漳州市农业农村局    主办单位:漳州市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   技术支持:盛行网络
 地址:漳州市芗城区胜利西路136号丹霞大厦六楼  邮编:363000  服务热线:0596-2945755 闽ICP备18017619号
Copyright © 2008-2012   漳州市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