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遂昌县茶叶产业概况与生产发展对策
发布时间:2012-7-12 来 源:漳海茶协
第一章 遂昌县茶业概况
遂昌县地处浙西南山区,全县总人口22.6万,9个镇,11个乡,共有25个居委会,391个行政村,其中农业人口19.1万;总面积381万亩,其中山地面积346.7万亩,占91%;系仙霞岭山脉向金衢盆地的过渡地带,是本省钱塘江和瓯江水系的分水岭。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为典型的山区县。境内有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白马山、湖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山峦叠嶂,终年云雾缭绕,全县自然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1.9%,极少工业“三废”污染,是浙江省茶叶生产第一类适生区,优越的生态环境形成了独特的高山云雾茶的优异品质。
我县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据县志记载,公元1102年,遂昌茶场是全国40个大茶场之一,1974年曾列为全国100个茶叶生产基地县之一,1984年又列为全国八大眉茶出口基地县之一。八十年代以来共研制数只名茶,分别荣获国际、部、省、市级名茶奖。“遂昌银猴”获农业部优质名茶奖、浙江省精品名茶展示会金奖、“春来早”获省级名茶称号。特别是2001年初,县委、县政府将茶叶确定为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两大主导产业之一。根据《遂昌县茶叶产业化建设“十五”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要求,在上级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县围绕茶叶产业化建设,建立有关组织,制定工作规划,落实具体措施,启动了茶树良种化先进县和茶叶无公害生产县建设工程,集中力量打造“龙谷丽人”主导品牌。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先后获得第三、四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第一回国际金奖名茶评品会准日本大赏、2002中国精品名茶博览会金奖、2003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暨中国精品名茶博览会绿茶类金奖,2003浙江省农博会金奖,浙江省一类名茶和浙江省丽水市首批生态名茶称号,并通过国家有机茶和绿色食品认证,成为丽水市第一只获得双认证名茶,2004年3月遂昌县获 “中国龙谷丽人名茶之乡”称号,省、市名牌产品。2006年茶园总面积达8.5万亩,茶叶产量4790吨,实现茶业总产值1.87亿元,茶叶已成为我县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茶叶产业化建设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第二章 近年推广的无性系茶树良种及繁育技术
第一节 良种概况
我国是茶的故乡,产茶历史悠久,茶树品种资源丰富。全国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分别于1984年、1987年和1994年3次共审(认)定通过了76个国家级茶树良种,其中以无性系良种为主,多数品种属产品、质量兼顾型品种,既有一定的产量标准,也具有较好的品质水平,这些品种在适宜地区推广均可获得较好的品质和较高的产量。
一、1984年(第一批)全国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通过的国家级茶树品种有:福鼎大白茶(闽)、福鼎大毫茶(闽)、福安大白茶(闽)、梅占(闽)、政和大白茶(闽)、毛蟹(闽)、铁观音(闽)、黄(闽)、福建水仙(闽)、本山(闽)、大叶乌龙闽)、勐库在叶种(滇)、凤庆大叶种(滇)、勐海大叶种滇)、乐昌白毛茶(粤)、海南大叶种(琼)、凤凰水仙(粤)、上饶大面白(赣)、上梅州种(赣)、宁州种(赣)、黄山种皖)、祁门种(皖)、鸠坑种(浙)、云台山种(湘)、湄潭苔茶(黔)、凌云白毛茶(桂)、紫阳种(陕)、早白尖(川)、宜昌大叶茶(鄂)、宜兴种(苏)。
二、1987年(第二批)有:黔湄419(黔)、黔湄502(黔)、福云6号(闽)、福云7号(闽)、福云10号(闽)、槠叶齐(湘)、龙井43(浙)、安徽1号(皖)、安徽3号(皖)、安徽7号(皖)、迎霜(浙)、翠峰(浙)、劲峰(浙)、碧云(浙)、浙农12号(浙)、蜀水1号(川)、英红1号(粤)、蜀永2号(川)、宁州2号(赣)、云抗10号(滇)、云抗14号(滇)、菊花春(浙)。
三、1994年(第三批)有:桂红3号(桂)、桂红4号(桂)、杨树林783(皖)、皖农95号(皖)、锡茶5号(苏)、锡茶11号(苏)、寒绿(浙)、龙井长叶(浙)、浙农113(浙)、青峰(浙)、信阳10号(豫)、八仙茶(闽)、黔湄601(黔)、黔湄701(黔)、高芽齐(湘)、槠叶齐12号(湘)、白毫早(湘)、尖波黄(湘)、蜀永703(川)、蜀永808(川)、蜀永307(川)、蜀永401(川)、蜀永3号(川)、蜀永906(川)。
第二节 适宜我县推广的无性系茶树良种
根据我县的自然条件、茶类结构及产销发展趋势,结合茶树品种特性,下列良种较有代表性,可有选择地重点推广种植。现将其主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龙井43。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龙井群体中单株选育而成,属灌木型、中叶类、特早生无性系品种,为国家级良种。
(1) 品种特征:发芽早,春芽萌发期一般在3月中、下旬,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上、中旬;发芽密度大,育芽力特强,芽叶短壮,茸毛少,扦插成活率高,抗寒性强,但抗旱性稍弱,持嫩性较差,产量高。
(2) 适制茶类:绿茶,尤适制龙井、旗枪等扁形茶类。所制扁茶的品质特征为:外形挺秀,扁平光滑,香郁持久,滋味甘醇爽口。目前全国已有14个省试种,在浙江、江苏、安徽等省的推广面积较大,适宜在江南和江北绿茶区推广。
(3) 栽培要点:宜植于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的土壤,在秋、冬季须增施有机肥,须分批及时采摘;夏、秋季铺草,引水抗旱。
2、迎霜。系杭州市茶叶科学研究所从福鼎大白茶与云南大叶种自然杂交后代中单株选育而成,属小乔木型、中叶类、早生无性系品种,国家级良种。
(1) 品种特征:发芽早,春芽萌发期一般在3月上、中旬,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中旬;发芽密度中等,育芽能力强,生长期长,霜降季节尚有茶可采,故名迎霜;茸毛尚多,持嫩性强,但抗逆性稍弱,产量高。
(2) 适制茶类:红、绿茶兼制,尤其适制名优绿茶,绿茶品质特征为香气高鲜、味浓鲜。目前已在浙江茶区推广,安徽、江苏、河南、湖北、广西、贵州、湖南、江西等省(市)亦有引种,适于江南红、绿茶区推广。
(3) 栽培要点:种植时需适当密植或压低定型修剪高度,并宜植于向阳园地;及时防治病虫害,特别是螨类、芽枯病;适当增施夏秋肥。
3、乌牛早。系浙江省永嘉县茶农从乌牛早群体品种中单株选育而成,属灌木型、中叶类、特早生无性系品种,为省级地方良种。
(1) 品种特征:发芽特早,春芽萌发期一般在2月下旬,一芽三叶盛期在3月中、下旬(一般比福鼎大白茶可提早10—15天开采);发芽密度大,轮次明显,育芽能力强,芽叶较肥壮,富含氨基酸,茸毛中等;新梢持嫩性较强,抗逆性较强,产量尚高。
(2) 适制茶类:绿茶,尢适制龙井类扁茶。其品质特征为:香气高鲜,味甘醇爽口。目前已在浙江及毗邻省(区)大面积推广,适宜在浙江扁茶及绿茶区作早生搭配品种种植。
(3) 栽培要点:加强苗期管理,早施催芽肥,宜秋、冬季修剪。
4、龙井长叶。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龙井群体中单株选育而成,属灌木型、中叶类无性系品种,为国家级良种。
(1) 生育特点:发芽早,春季一芽一叶初展期在4月初,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中旬(比福鼎大白茶早2—3天);发芽密度大,育芽力强,持嫩性强,茸毛较少,抗逆、抗病虫害性均比龙井43强,产量较高。
(2) 适制茶类:绿茶,尢适制龙井类扁茶。其品质特征为:香特高,味嫩爽。目前浙江省杭州、湖州、绍兴等地部分茶区已有种植,适宜在长江南北绿茶产区推广。
(3) 栽培要点:在栽培管理上无特殊要求。
5、浙农139。该品种是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以福鼎大白茶和云南大叶种自然杂交后代为原始材料,经过单株选择与无性繁殖培育而成。2001年通过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该品种的主要特点:
(1) 春茶萌发期早,据浙江新昌县良种场调查,浙农139春茶开采期约为3月18日,比乌牛早迟3天,比福鼎大白茶早5天左右。
(2) 制茶品质优异,浙农139茶树鲜叶加工绿茶,其平均品质超过福鼎大白茶,尤其是香气与滋味表现突出,品质特征表现:外形显毫,色泽翠绿,香气高鲜持久具花香,滋味鲜醇有回甘,叶底嫩绿明亮。
(3) 产量高,经五年产量鉴定,浙农139比福鼎大白茶增产27.1%,差异显著。
(4) 主要品质化学成分含量丰富,浙农139一芽二叶氨基酸含量比福鼎大白茶高28.2%,茶多酚含量高14.6%,咖啡碱含量高8.5%,儿茶素品质指数高24.96%。
(5) 抗逆性较强,经多年田间观察鉴定,浙农139的抗寒力与福鼎大白茶相当,抗病虫害能力略弱于福鼎大白茶。
6、安吉白茶。又名大溪白茶。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现主要分布在浙江安吉、长兴、德清等浙北茶区,我县也有少量引种。1998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省级品种。
(1) 品种特征:植株较矮小,树姿半开张,分枝部位低,分枝密度中等叶片上斜或水平状着生。叶长椭圆形,叶色浅绿,叶身稍内折,叶缘平,叶尖渐尖上翘,叶齿浅,叶质较薄软。春茶细嫩芽叶呈玉白色,叶脉淡绿色,随着叶片成熟和气温升逐渐转为浅绿色,夏秋茶芽叶均为绿色,芽叶茸毛中等,一芽二叶百芽重16.3克。特性:芽叶生育力中等,持嫩性强。一芽一叶盛期在4月上旬。产量较低,每亩产“安吉白茶”15公斤左右。春茶一芽二叶干样氨基酸含量高达6.2%。
(2) 适制茶类:绿茶。制成“安吉白茶”,色泽翠绿、花香、味鲜爽,叶底玉白色,颇有特色。
(3) 栽植要点:扦插繁殖力强,抗寒性强、抗高温较弱。适宜在浙江北部茶区栽培。土层深厚、双行条植,高温季节适当遮阳。
7、浙农113。该品种是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以福鼎大白茶和云南大叶种杂交后代为原始材料,经过单株选择与无性繁殖培育而成。1995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茶树专业委员会审定。
(1) 品种特征:叶色深绿,育芽力强,新梢持嫩性强;春茶一芽一叶盛期出现在3月下旬-4月上旬。产量高,高产茶园年产量可达到干茶200公斤/亩。一芽二叶氨基酸含量3.1%,茶多酚含量22.1%,儿茶素类9.6%,咖啡碱含量3.9%。
(2) 适制茶类:绿茶。制茶品质优异,浙农113茶树鲜叶加工绿茶,色泽翠绿,香气高鲜持久,滋味鲜醇回甘,叶底嫩绿明亮。
(3) 栽植要点:抗逆性强,抗寒力和抗寒力强,抗病虫力较强;适合于长江南北各茶区种植。
8、银猴茶。该品种原名波峰、福云3号、池边3号,系浙江省杭州市茶叶科学研究所从福鼎大白茶和云南大叶种天然杂交种单株选育而成。2001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
(1) 品种特征:小乔木,中偏大叶类、早芽种。树姿高大直立,分枝粗壮而稀疏。叶形长椭圆、叶色深绿、叶面微隆起,叶尖急尖,叶厚且脆,叶缘微波状,叶齿粗疏。芽叶肥壮,茸毛特多,顶部单芽微白。叶片呈下垂状着生,成叶长8.2厘米,宽4.1厘米,叶脉5-8对。春芽萌发期在3月上旬,一芽一叶期在3月下旬。一芽一叶百芽重30克,盛花期在11月下旬。扦插成活率较高、易繁殖。经品种对比试验,5龄茶园亩产干茶111公斤,与福鼎大白茶相当。
(2) 适制茶类:绿茶。品质特优,外形条索肥壮、色绿翠多毫,香高持久,味浓鲜,汤色、叶底嫩绿明亮。
(3) 栽植要点:该品种根系发达,耐肥性强,要求土层深厚,全土层在1米以上,有机质含量丰富,在管理上应注意增施有机肥料,为茶树旺盛生长提供物质基础。适当密植,单行条栽行距为140厘米、株距20厘米,每丛2株,双行条栽行距为150厘米、小行距35-40厘米,株距25-30厘米,每丛2株。为促进分枝,须采取4次定型修剪。第一次定剪离地15-20厘米,第二次定剪离地30厘米,第三次定剪离地40厘米,第四次定剪离地45厘米。
第三节 无性系良种茶苗繁育技术
一、母本园的选择与母穗的培养
1、母本园的茶树品种
应是无性系原种园或直接从原种园引进的一、二级母本良种。一般要求树龄4年以上,生长健壮,无危险性病虫害。
2、母本园的肥培管理
必须高于常规茶园。通常于秋末,茶园亩施饼肥150—200千克或相应的有机肥料,春前施氮肥15—20千克。供夏插用的青壮母树须于春茶前(2—3月)进行修剪;秋插的在春茶后(6月上旬)进行修剪;翌年春插的在秋前(7月)进行轻修剪,剪去树冠上部的细弱枝、病虫枝。而重修剪、台刈更新复壮的茶园,应结合培养树冠,进行定型修剪。母本园应视茶叶产量情况追施速效氮肥。一般在轻剪后亩施尿素20—25千克,并注意配施磷、钾肥。
3、剪穗前工作
母本园在剪取插穗前1周左右,摘除枝条顶端的一芽一叶或对夹叶,以促进插穗枝条成熟,腋芽饱满。同时喷洒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药液,防治病虫害。母本园在剪取插穗前5—10天,茶园应喷施植物生长激素,如2,4-D、吲哚丁酸等水溶液,每平方米树冠约喷500毫升,有利枝穗发根。
二、苗圃地选择与苗床整理
1、苗圃地选择
苗圃地选择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扦插茶苗的成活率和苗木质量及田间管理。短穗扦插苗圃应选择在交通方便、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和易于排灌的农地或稻田。苗地要求土质肥沃、土层深厚、结构疏松、透气性良好的砂壤土或轻质粘壤土,pH值在4.5—6.0之间。如当年种植过烟草、麻类、蔬菜的,不宜作为苗地,特别是有根结线虫等病虫为害的,更不宜选作苗圃地。同一块土地,不能连续作茶树苗圃,要与绿肥或水旱作物轮作,以改善土壤质地,增加土壤养分。
2、苗圃地整理
一般分2次翻耕。第一次全面深翻,深度在30厘米以上。第二次在做苗床前进行,深度15—20厘米,并碎土、耕平。苗床长度一般为15米左右,宽110—120厘米,畦高15—20厘米,畦间沟宽为25—35厘米,四周开好排灌沟。做苗床时,还要根据苗圃地的肥力情况,施足基肥。一般每667平方米施腐熟饼肥100—500千克拌过磷酸钙20千克,或1.0—1.5吨腐熟厩肥,均匀地撒在苗床上,并与土壤充分拌和、平整(压平)。尔后,均匀地铺上经粉碎的黄泥心土,约4—5厘米厚。因这种土结构疏松、通气性好,浇水后不板结,酸度适中,微生物少,插穗后易发根,且可减少杂草滋长。铺好黄泥心土后,灌水或浇水,使其充分湿润。待稍干,用扁平的木棒适当敲打,使床面平整,压实后的厚度为2.5厘米左右,以便插穗下后能与心土密接和固定于土中。
三、插穗的剪取
1、在母本园剪取的插穗枝条以半木质化、呈红棕色或黄绿色为好,要求基部粗度3—5毫米,腋芽饱满,叶片完整,可利用长度在20厘米以上,为无病虫为害的当季成熟枝条。
2、不同茶树品种的穗枝必须分别剪取、标牌,以防混杂。
3、为了保持枝条的新鲜度,宜在上午9时以前剪枝。剪好的枝条,必须及时运回,堆放于阴凉避风处,喷水保持在地面湿润,并组织人员尽早剪取短穗。
4、短穗的标准是:一节的短茎上带有一个腋芽和一张叶片,穗长3厘米左右。通常一个节间可剪取一个短穗,节间短的,也可用两个节剪一个短穗,并剪去下端的叶片和腋芽,保留上端的叶片。剪穗可用锋利的普通剪刀,由下而上一一剪取。短穗上端剪口应离叶柄3—4毫米,下端剪口与叶片平行。剪口要平滑,不要撕破表皮,更不可剪伤腋芽,插穗上如有花蕾,应随时摘除。短穗应随剪随插,不能超过24小时,否则会影响成活率。
四、扦插时期与方法
1、茶树短穗扦插的时期
生产上扦插的适宜时期是3—10月,尤以秋季(8—10月)扦插为最好,此时期插穗长根块,成苗率高,管理周期短,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夏插(6—7月)的管理周期长达1年半以上,不仅耗工多、成本高,而且气温高,稍有疏忽,将严重影响成活率。同时,因插穗需春季留养,还明显影响当年春茶收益。春插(2—5月)时节,因雨水多、温度低,故发根慢,成活率较低。如进行春插,应注意做好苗地的排水工作。冬插在11—12月进行,须做好防冻保温工作。不同茶树品种的短穗要分别扦插,并在苗床插木牌标明品种名称等,以免品种混杂。
2、方法
扦插前,要先检查苗床,如果床面土壤干燥,需浇水湿润,待泥土不粘手时,即可开始扦插。短穗扦插行距9厘米左右,株距3厘米左右,以叶片不互相重叠为度,这样每667平方米苗圃可插15万—20万穗。扦插一般在上午10时前或下午阳光转弱时进行。插穗叶片的方向,应顺着当时主要风向排列,以免被风吹动影响成活。扦插时,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插穗上端,轻轻地直插或斜插入土中,以露出叶柄为度,叶片不能紧贴土面。注意不要把腋芽插入土中。边插边用手指将短穗基部泥土压实,插后应及时洒水、遮荫。
五、苗圃的管理
苗圃管理“三分插,七分管”,短穗扦插的成败在于管理。苗圃管理主要包括遮荫、浇水、除草、施肥、治虫、摘蕾等。前期重点抓遮荫和浇水,后期则以除草、追肥和病虫害防治为重点。
(1) 光照管理。短穗插后即应遮荫。常以矮平棚、高斜棚、塑料薄膜、遮阳网、狼萁等遮荫。矮平棚高为30—40厘米,在苗床两边每相距1.5—2.0米打上木桩,桩上捆扎小竹和拉铅丝作为棚架,棚架上盖竹帘或麦秆帘(可就地取材),每帘长3—4米,宽比畦面大20厘米左右。其优点是通风透光,便于浇水,适合茶苗生长。高斜棚呈北高南低,南架靠近地面,北架高80—100厘米,倾斜角45°左右,棚架上盖遮荫物。遮荫物可选择茅草、麦秆或竹枝等物料。塑料薄膜覆盖对于晚秋(10月)或冬季(11月后)扦插的苗圃能起到保暖、保湿、防冻和减少浇水等作用。采用狼萁遮荫,取材方便,成本低,可提早发根,每667平方米只需整理好狼萁200—250千克,茶苗成活率达90%以上。先清除狼萁下层枯叶,取用离地面30厘米以上的分枝作遮荫物,以利通风。边插短穗边插狼萁,每隔1—2行插穗搬迁一行成束狼萁,每束3—4枝,束距6—10厘米,呈锯齿形排列,疏密均匀,使遮光率达70%左右。管理时,要根据茶苗的生育发问,逐渐降低遮荫程度。春插苗在当年9月底,夏、秋扦插苗到翌年5—6月逐渐抽稀狼萁,直到全部去除。但应注意防旱,及时浇灌水。
(2) 分水管理。苗圃的水分,应既满足短穗吸水需要,又保持土壤的通透性,以利插穗愈合发根。扦插初期的高温干旱天气,短穗与土壤水分蒸发量大,要每天早晚各浇一次水。阴天每天浇一次水,雨天不浇。遇到大雨,要及时排水。只要苗畦土壤全部湿润即可。浇水不宜用污水、泥浆水和含有石灰质的水,以免引起枝叶腐烂或生长不良。在插后10—15天的发根期内,可每天浇一次水。发根后,可隔天或几天浇一次,以保持土壤湿润,促使发根生长。
(3) 肥培管理。插穗普遍发根后,要见草就拔,“除小除早”,免伤苗根。拔草时,兼顾小心摘除花蕾,使养分集中。同时要及时追施肥料,先稀后浓,少量多次。春插的在5—6月施肥,夏插或早秋插的可在9—10月施一次追肥,秋插到翌年4—5月施肥。追肥可用10%的腐熟人、畜尿或0.5%的尿素或15%的复合肥,结合浇水进行。每隔20—30天施一次,浓度逐渐提高。春季应追肥2—3次,夏、秋视茶苗长势适当再施1—2次。每次追肥后,用清水淋浇茶苗,以免伤害枝叶。
(4) 防病治虫。短穗扦插后,应抓紧病虫害防治,促进茶苗健壮生长。插毕先喷一次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注意观察病虫,使用药剂和浓度可参照常规茶园进行。
六、种苗的检验、起苗与包装运输茶苗质量检验
可分别在出圃前和出圃后进行。当茶苗在苗圃培育一足龄以上后,苗高超过20厘米,离地面10厘米处茎粗不小于0.2厘米,主茎基部18厘米左右处呈棕褐色、半木质化、叶数达6—10片时,可于冬、春季出圃。起苗前必须浇水湿透苗床,用锄头掘苗,不宜直接用手拔,以防伤害根系。在苗圃检测苗木质量,按规定比例抽样,合格苗木以每100株扎一小捆,500株或1000株用稻草扎住茶苗根基部。不同品种必须分别包装、挂牌(标明品种、苗龄、株数、起苗时间和育苗单位等),并附检验证书。茶苗运输时,必须防止日晒、风吹、紧压等。在运输过程中,保持苗木良好的生理活动。起苗后要在48小时内种植,以提高良种苗木成活率。
第三章 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的生产技术
第一节 选用茶树良种的原则
茶树是多年生经济作物,一经种植就长达数十年,品种更换周期长,投资也大。因此,选用茶树良种必须慎重。一般来说,应掌握如下几个原则:
1、要因地制宜,克服盲目性。任何茶树良种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适应性,所以选用茶树良种时必须先了解各种品种的特征,做到心中有数。除主要经济性状外,要着重了解其适应性和适制性,即所选用的茶树良种必须能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符合本地生产茶类的要求,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2、应选用无性系良种茶苗。如前所述,无性系良种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优点突出,发芽整齐,适应机械化采摘。因此,今后在发展新茶园和低产茶园改种换植时都要选用无性系良种茶苗,用无性系良种来取代有性系品种,逐步实现茶树无性良种化。
3、要注意良种的合理搭配。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不能选用单一的良种,而应注意早生、中生、晚生品种,适制红、绿茶品种及不同品质特征品种的合理配置,以调剂茶季过分集中的矛盾,适应采制不同茶类的需要,以提高市场应变能力,提高经济效益。
4、应重视茶树良种苗木的检疫。如从外省、外地区引入茶树良种苗木时,必须做好苗木的检疫和消毒工作,以防新的病虫害传入。
第二节 新茶园建设
一、茶园选址
选择坡度25度以下, 地下水位1米以下且能自然走水,周围无环境污染源的山地、旱地或排水良好的农田,要求:pH4.0—6.5,土层深度不小于60厘米,土质疏松、砂粘适中,有机质丰富,有一定量的速效肥力元素及其它微量元素。
二、茶园规划
1 、原则:综合考虑水土保持和茶园管理的方便性,根据新茶园的坡度、坡向、地形地貌的具体情况,按“宜茶则茶,宜林则林”,因地制宜地设置道路、沟渠,做到合理布局。
2 、规划的方法
①将新茶园分为若干区,区以下分为若干片、块,以便经营管理。
②小区(片、块)以10—15亩为宜,茶行长以30—40米为宜。
③按茶园面积酌情开设干道、支道、步道,并尽量与排水系统相结合。缓坡丘陵地茶园的干道和支道可设在岗顶;坡度较大的山地茶园,干道设在坡脚,支道和步道按S形绕山开筑。
④做到“沟渠相连,排灌方便”,梯级茶园要筑好竹节沟,以保证“小雨不出园,大雨不冲垄”。
⑤在茶园与林地交界处设隔离沟,截断径流,防止水土流失。
⑥为改善小气候、减少风害,在道路或沟渠两旁营造防风林带。
三、新茶园开垦
1、开垦时期:秋冬季为宜,既有利水土保持,又有促进土壤风化,消灭病虫害的作用。
2、开垦方法
(1) 平地(含田)和15度以下的缓坡地:采用局部调整、等高开垦、等高种植的方法。
(2) 坡地(15~25度):修建水平梯级茶园。梯面宽1.5—1.8米或2.5—3米,每级种1—2行,梯面“外高内低”,梯长30—40米。梯面内侧挖方取土后,应具有可继续深挖的土层不少于50cm,并在梯级内侧修筑“竹节沟”。
3、开垦步骤:按区、片、块顺序进行,开垦前先清理地面,把杂柴(草)、乱石清出园外;然后进行初垦、复垦、开种植沟。
4、技术要求:种植沟保证足够的深度,一般不低于50cm,不能漏耕;水田改种茶树时,更要确保开垦深度,以打破“犁底层”;在山地开垦时,要将小竹、金刚刺等宿根性杂草的根茎应彻底清除干净。
5、开种植沟
(1) 平地及缓坡茶园:按沟距150cm,先挖深40cm以上,宽50—60cm的种植沟,并施基肥1.5~2.0吨/亩。然后,把挖起的表土与基肥拌和回填,再将底土回填并高出畦面,最好一个月后再移栽茶苗。
(2) 梯级茶园
视梯面的宽度,可种植1行至多行,最外行中心线距离外坎1米。在梯中线(或每行中心线)稍内侧开挖宽50cm,深40cm的种植沟;其它同前所述。
四、茶苗移栽(定植)
1、移栽时间:在茶苗地上部处于休萌期移栽为宜。因茶树地上部虽已休萌,但根系尚有一个生长高峰,这时移栽的茶苗,经越冬根系机能已经恢复,并长出新根,翌年春天即可进入正常生长。但秋冬季常出现干旱或严严重冰冻的地区,以早春2—3月移栽为适。
2、种植密度
(1) 平地及缓坡茶园
常规:行距140—150cm,穴距25—30cm,每穴2株。
合理密植:采用大行距150cm,每行2—3条,小行距30—40cm,穴距30cm方式合理密植,可相对提早投产。
(2) 梯级茶园
梯幅在1.5米以内种植单行,1.8米以上可双行条栽。穴距25—30cm,每穴2株。立地条件好的也可参照前而所述的方法合理密植。
3、移栽方法
取生黄土1.5份、水1份,再加适量的钙镁磷肥,搅拌均匀,制成黄泥浆蘸根;按预定密度开好种植穴;移栽时根系要自然舒展,用细土填入根间,并分层踩紧,使土与根密切结合(切忌上紧下松) ,填土至根颈处,再浇透定根水;在茶苗基部覆盖松土。
4、移栽后的护理
(1) 抗旱防冻
新茶园定植后,茶树处于幼苗阶段,尤其是当年移栽的茶苗,由于枝叶娇嫩,扎根较浅,当遇到干旱、烈日、低温严寒等不良气候,对成活率将有较大影响。所以,加强苗期护理,抗旱防冻是争取全苗的关键。最有效的方法是行间铺草。高温干旱来临前,可在茶行中间插松枝、狼箕等遮荫,或进行浇灌、浅削以抗旱保苗;秋冬季根部培土也有较好的抗旱防冻效果。
(2) 缺株补植促全苗
可预留亩苗量的5~10 % 假植备用,以便缺时株补植,提高茶园的生产效益。
(3) 定型修剪
秋冬季移栽的茶苗:当年仅剪去上部少量伤叶、嫩叶,开春后(2月下旬至3月上旬)再定型修剪。高度为离地15厘米。
春季移栽的茶苗:移栽后立即定型修剪,高度为离地15厘米。
要求:修剪工具要锋利,剪口要平整,避免撕裂枝梢,影响伤口愈合。
第三节 大田开发茶园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有许多山区和半山区的农田改种茶树,以提高经济效益。现就农田种植茶树应注意的几个技术问题提出以下看法。
1、田块的选择 茶树具喜温、耐阴、喜酸、怕碱、喜湿、怕淹的生物学特性,其根系需要疏松透气、肥沃潮润的土壤环境。因此种植茶树的农田应选择地势较高,光照充足,土壤酸性,土层深厚,土体疏松,质地砂壤,地下水位低,通透性能良好,不积水,能灌能排的山垄田块为宜,切忌选择地势低洼或地势平坦,地下水位高,积水难排的水田地段。
2、打破犁底层 因水稻根系浅,农田经长期耕作,渍水土粒高度分散,所以耕作层浅,深度为20-30㎝。由于常年在同一深度耕作,经常受到耕犁机械压实以及耕层细土粒向下淋溶沉积的影响,在耕作层以下形成一个紧实的犁底层,其厚度约为10㎝。犁底层保水性能好,对水稻生长及水分管理有良好的作用。而茶树根深一般在60-80㎝,坚实的犁底层不但影响茶树根系的伸展,而且还容易积水造成涝害。所以对改种茶树的农田在种植前必须进行深耕,打破犁底层,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气透水性能,为茶树根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如劳动力充裕,在种植前要进行全面深耕,一次打破犁底层,若劳力不足,可先破坏种植行下的犁底层,待农闲时再进行补耕。
3、建立完整的排灌系统 雨季积水引起的渍水湿害对茶树生长影响较大。土壤水分过多,积水时间过长,会因通气不良造成土壤氧气缺乏,导致根系生长停止,腐烂枯死,妨碍茶树生长。因此农田种植茶树必须建立排灌系统,因地制宜开好三沟,即排灌沟、围沟、畦沟,做到能排、能灌,既要能及时排除积水,又要能满足茶树各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排灌沟为茶园进出水的骨干沟,大小视地形和排水量而定,以大雨时排水畅通为原则。在茶园四周开挖宽40-50㎝,深度深于定植沟的围沟,上方接通灌水沟,下方接通排水沟,以利避水、导水、引水,将田内积水、过路水排出田外,做到旱季能引水灌溉,雨季能有效地排除整个茶园的积水,及时降低地下水位。在两行茶树中间与茶行平行设置畦沟,深20-30㎝,与围沟接通,雨季能排除地表积水,旱季可引水灌溉。
4、整地移栽 农田经深耕破坏犁底层后,茶苗移栽前耙细土块,开好种植沟,种植以双行条栽为宜,规格150㎝×40㎝×33㎝。农田茶园种植沟不必挖得太深,一般深15-20㎝,宽50-60㎝即可。如果农田茶园种植沟挖得太深,雨季沟中土壤渍水排不出,造成积水,茶树根系会因水多缺氧而腐烂死亡,影响茶苗成活率。由于农田较山地肥沃,底肥不必太多,可在种植沟内施一些有机肥和硫酸钾复合肥,然后覆土10㎝左右,以免造成烧根。选择优良茶树品种,按相应的行株距进行栽植,栽植深度掌握在6-8㎝,苗高的可适当加深,栽植时应使根系舒展,用细土覆于根颈部压实。
5、合理间作 茶树具有耐阴的特点,而农田周围没有树木,较山地而言光照要强得多,因此在栽培时可采取合理间作的措施来调节光照强度,在有利于茶树生长的前提下,可在茶园四周及茶行间适当种果树或桑树等作为遮荫树,以减少直射光,改善自然环境。提倡茶果间作、茶桑间作,以茶为主合理间作,提高茶叶自然品质。
第四章 高产优质茶园栽培管理技术
茶树良种对增加茶叶产量、提高茶叶质量和增加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效应十分明显。但是,生产实践告诉我们,良种必须有良法相配套,才能充分发挥出良种的潜在优势,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因此,生产上除了注意茶树品种的选择外,还应高度重视良种茶园的栽培管理。
第一节 茶树树冠管理技术
一、茶树修剪
茶树修剪是树冠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措施。修剪包括幼龄期的定型修剪、成年茶园的轻修剪和深修剪、衰老茶园的重修剪和台刈。
(1)茶树幼龄期的定型修剪:在茶树幼龄期进行3-4次定型修剪,可抑制幼龄茶树主干的顶端优势,促进腋芽萌发,增加骨干枝数量,迅速形成健壮的具一定高幅的采摘面。 ①第一次定型修剪在扦插苗移栽后进行。当移栽苗高达25厘米以上时,在离地面15-20厘米处留1-2个分枝,剪去顶端新梢.部分茶苗高度不足25厘米时,可留到5月中旬。修剪工具宜用锋利的整枝剪逐株修剪。只剪主枝,不剪侧枝,剪口要平滑,剪后留柄宜短。②第二次定型修剪:一般在翌年春茶萌动前的2月下旬-3月上旬进行。肥水管理条件和生长势比较好的茶苗,也可在旱季结束后的10月前后进行。 用整枝剪在第一次定型修剪的剪口上提高15-20厘米,剪去上部枝梢,剪后茶树高度为30-40厘米。修剪时注意剪去内侧芽,保留外侧芽,以促使茶树向外分枝伸展,同时剪去根颈处的下垂枝及弱小分枝。 ③第三次定型修剪:在第二次定型修剪一年后进行,若茶苗生长势旺盛也可提前。用篱剪在第二次剪口上提高10-15厘米,即离地面40-55厘米处水平剪除上部枝梢,并用整枝剪将根颈和树蓬内的下垂枝、弱技剪去,促进骨干枝正常生长。 通过三次定型修剪后的幼龄茶树,可形成树高40-55厘米、树幅60-100厘米,具有一定数量的、粗壮的骨干枝层,然后采用“春、夏茶打顶轻采,蓄枝养蓬”的技术措施。秋茶后进行轻修剪,即在上次剪口上提高5-10厘米,用篱剪剪成平顶形或略带弧形。经过两年打顶轻采养蓬,在茶树高达60-80厘米,树幅达100厘米以上时即可正式投产,进行成年茶树修剪管理。
(2)成年茶树的修剪:成年茶树需每年进行一次修剪,以保证茶树不断萌发生长较粗壮的新梢。①轻修剪每年进行一次,一般在春茶后进行,以免影响春茶效益。为了控制采摘面,促使茶树发芽整齐,提高产量、鲜叶品质和采茶工效,一般用篱剪在原有剪口上提高3~5厘米,修剪宜轻不宜重。②深修剪:每隔3年左右进行一次,通过深修剪适当降低树势,剪除树冠面上细弱的生产枝,培养健壮树势,提高育芽能力。深修剪一般在秋茶结束后进行,为了减少当年经济损失,也可在春茶结束后进行。用篱剪或修剪机剪去树冠上部10~15厘米处的细弱枝条,再用整技剪清除茶蓬中的弱枝、病技、枯枝及下垂枝。
二、茶树的采摘
合理采摘是茶叶获得稳产、高产、优质的重要措施之一。合理采茶就是要根据茶树品种、气候条件、树龄、生长势及不同肥培水平等因素,结合市场需求采摘茶叶,采茶和留养结合,既收茶叶,又能保证茶树正常生长,达到持续高产优质的目的。
(1)幼龄茶树的采摘:在正常肥培管理条件下,经过两次定型修剪后幼龄茶树,在春茶后期树高可达45厘米以上,经过第三次定型修剪,茶树高达60厘米左右,均可采用“打顶留叶”的方法采荼。其采留标准是春茶留二、三叶,采一芽一、二叶;夏茶留二叶,采一芽一二叶;秋茶留一叶,采一芽一、二叶。在幼龄茶树采摘过程中应注意“采顶养边、采高养低、采密养稀”的原则。经过三次定型修剪和打顶留叶采摘后的幼龄茶树,在树高达60~80厘米,树幅达130厘米左右时,即可用成年树采摘措施管理。
(2) 成年茶树的采摘:成年茶树应坚持“以采为主、采留结合、及时开采”的原则。春茶采名优茶原料,多为单芽,一芽一叶初展或一芽一叶展,如有5%达到开采标准时即可采茶。大宗茶要求原料为中等嫩度,一般以采一芽二、三叶为主及采嫩的对夹叶,一般可采用“全年留鱼叶”或“春、夏茶留鱼叶,秋茶留一叶,及时、分批、按标准采留”的方法采茶。
(3) 鲜叶管理:采下的鲜叶及时运到茶叶加工厂,经专人验收后尽快摊放在清洁荫凉的室内。运送鲜叶的容器采用透气性好、清洁的竹编筐,运送途中避免挤压,减少损伤。一般要求鲜叶采摘后4小时内就要进厂,万一不能及时送到茶厂,一定要避免日晒雨淋,并在干净通风处摊放保鲜,然后尽快送往加工厂。
第二节 茶园的土壤管理技术
茶园的土壤管理是实现优质高产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其目的主要是控制杂草,改良土壤理化特性,促进有益微生物增殖,为茶树良好的生长发育创造一个十分有利的地下环境。耕锄的时期与深度因各地自然气候条件和栽培技术水平的不同差异较大,但均可分为春夏季的浅耕和秋冬季的深中耕。
一、春季浅耕。时间是在2月下旬至3月中旬,高山茶区(海拔1200米以上)可到4月上旬。此次浅耕一般是结合施春肥进行,耕深7~10厘米。目的是疏松土壤,提高地温,补给营养,促进春茶萌发生长。
二、夏季浅耕。一轮茶结束(约在5月中下旬)结合追施夏肥进行,耕深10~15厘米。茶园经过春季的采摘和其他农事活动,土壤表层已被人的多次践踏而板结,妨碍了空气的流通和雨水的渗透,而这时又是杂草生长旺盛期,因此夏季耕锄极为重要。
三、秋季深耕。秋末冬初(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当地上部停止生长时结合施冬肥进行,耕深15~20厘米。这次耕翻不仅可以将杂草随同基肥翻入土中增加土壤有机营养,促进根系生长,同时还加速土壤的自然风化,使肥分释放,土壤结构改良,为次年春芽(越冬芽)的大量形成奠定物质基础。成年老茶园秋冬季的深中耕,可以每年一次。但对根系密布行间,尚在壮年期的茶园,则不必年年冬耕,可每隔2年一次,以免大量损伤根系,影响树势发育和下年春茶产量。
第三节 茶园施肥技术
获得高产优质,土壤营养的关系最为密切的因素之一。在土壤供给的众多元素中,茶树需求最大的是氮、磷、钾,所以通常称这3种元素为茶树营养的三要素。此外,碳、氢、氧、钙、镁、锰、锌、铁、钼、铜、硼等元素也都是茶树生长不可缺少的,过多或过少都会给茶树生产发育带来不利,对茶叶品质和产量造成影响。生产上,补充和调节茶树营养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施肥来实现。近年来,经过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在茶树优化施肥技术研究与推广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茶树专用复合肥,专用有机复混肥、叶面肥等新一代肥料相继投放应用,在生产上显示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肥料的种类
有机物。主要是用原生菜籽饼、鸡粪和腐殖质酸等。
无机物。主要是尿素、硫酸铵、磷酸二铵、硫酸镁、过磷酸钙、硫酸钾、氯化钾及一些微量元素的无机盐等。
活的微生物。主要是对茶树生长和土壤肥力有益的耐酸性微生物。
添加剂。主要是某些增效剂、根系活化剂及能促使微生物生存和繁衍的物质。
二、茶园优化施肥
(一) 茶园优化施肥的基本原则
1、重施有机肥。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有机肥含有茶树生育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包括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营养物质较为全面,对茶叶品质有良好的作用,也是单一化肥所无法代替的。增施有机肥,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而改良土壤。从而提高土壤保水、肥能力。
2、重施基肥。茶树在年生长周期中,需要源源不断地吸收养分,在越冬期间,地下部仍在不断地吸收养分,贮藏于根系中,供来年春季地上部生长的需要。因此基肥不仅对春茶有良好作用,而且对茶树的年生育都有重要影响。
3、重施春肥,春肥与夏、秋配合施。春茶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在全年茶叶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春茶生长旺,养分消耗大,因此,在茶肥追肥中,应以春季追肥为主,重施春肥。在夏、秋季进行配合施,以便更好地发挥追肥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全年施肥的增产效果。
4、重施氮肥,氮肥与磷肥、钾肥及微肥配合施。在氮、磷、钾三要素中,茶树对氮素的需求量最大,氮肥对茶树的增产作用也最为显著。在重施氮肥的前提下,应配施磷、钾肥及各种微量元素肥料,以满足茶树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
5、重施根部肥,根部肥与根外追肥配合施。茶树根系分布既深且广,对养分的吸收能力很强,它是茶树吸收养分的主要器官。除此之外,茶树的叶片也具有吸收养分的功能。但叶片吸收能力和吸收量都远不如根系,所以根外追肥在生产上仅作为对根部追肥的一种补充。
(二)茶园优化施肥技术
1、肥料选择
市售肥料种类很多,在生产上应对肥料进行合理的选择。
(1) 有机肥。指各种农家肥,如人粪尿、饼肥、厩肥、堆肥、绿肥、野生植物茎叶等。这些肥料不但具有茶树生长所必需的各种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还含有丰富的有机物。
(2) 无机肥。无机肥又称化学肥料,其特点是养分含量高,主要成分易溶于水,易转化为被茶树吸收的状态。目前茶树常用化肥品种有:①氮肥类:尿素、硫酸铵、硝酸铵、碳铵等,②磷肥类:普通过磷酸钙简称普钙、钙镁磷肥、磷矿粉等。③钾肥类、复合肥类。主要为硫酸钾。茶树是忌氯作物,特别是幼年茶树对氯元素十分敏感。因此,不宜大量单独施含氯量较高的氯化钾等化肥。复合肥是含有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成分的一类肥料,另外,在一些复合肥中还可添加适当微量元素制成更为完善的多元复合肥。
2、施肥时期
(1) 茶园基肥的施用时期。基肥施用时间,主要取决于茶树地上部停止生长的时间。一般来说,当地上部生长停止后立即施用,宜早不宜迟。通常在寒露(10月8或9日)前后即可进行茶树秋施基肥,最晚不宜超过立冬(11月7或8日)。一些高山茶园,相应提早。
(2) 茶园追肥的施用时期。催芽肥:不同芽期的品种、不同肥料种类,其施用时期也不尽相同,生产上应灵活掌握。以硫酸铵作为春肥为例,早芽品种宜早施,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之间进行;中芽品种宜在3月中旬前后进行。尿素作春肥则应提前5—7天,另外,颗粒状复合肥期养分的释放也较缓慢,用作春肥时也应适当提前施入。夏、秋茶的追肥:亦按茶季施用,春茶结束后施第二次追肥,夏茶后施第三次追肥。施肥时机还要根据天气、土壤、肥料等因子来综合考虑确定,因地制宜,灵活掌握。如遂昌大多在每年7、8月份伏旱现象,追施化肥要推迟或提前施用。
3、肥料用量及配合比例
(1) 施用量。基肥用量:幼龄茶园每年平均每亩施堆肥750千克以上,有条件的还要增加50—100千克饼肥、25千克过磷酸钙和15千克硫酸钾。壮龄采摘茶园,每年平均亩施堆肥1.5—2.5吨,有条件的话再增加饼肥100—150千克、过磷酸钙25—50千克,硫酸钾1—25千克。追肥用量:春、夏、秋3次追肥的比例一般按4:3:3或2:1:1的方式分配;注意与氮、磷配合施用。生产上要特别重视氮、磷、钾三要素的配合比例。生产上采摘茶园常用的氮、磷、钾施用比例为3:1:1。此外,幼龄茶园磷、钾肥的比例要适当增加,一般采用1:1.5:1.5或1:1:1为妥。
4、施肥作业技术。无论是基肥还是追肥,条栽茶园要条施,丛栽茶园要按丛环施,幼龄茶园要按苗穴施。施肥位置一般以茶树冠垂直下为原则,未形成蓬面的幼龄茶树,施肥穴距离根颈:一、二年生茶树为5—10厘米,三、四年和茶树为10—15厘米。平地茶园一边或两边施肥,坡地茶园或梯级茶园,要在茶行上方一边施肥,以防肥料损失。施肥深度:基肥要深施,一般成龄采摘茶园20—30厘米;一、二年生茶树15—20厘米;三、四年生茶树20—25厘米。
根外追肥还可以同治虫、喷灌等结合,便于管理机械化,节省劳力。作业时应特别要注意背面喷施,同时在与农药配合施用时,应注意农药和肥料的化学性质,注意两者之间的化学反应。喷肥时间宜选择傍晚或清晨,阴天效果更佳。
三、有机肥料的无害化处理技术
在有机肥料中。有些如人畜粪便常常带有各种病原菌、病毒、寄生虫卵及恶臭味等,有些如杂草等常常带有各种病虫害传染体及种子等,因此用于茶园一般都要经过处理,变有害为无害。为此茶园每年投入经无害化处理有机肥300公斤/亩,并开展有机肥料的无害化处理技术:有机肥EM堆腐法,又称EM法。
EM主要是由光合细菌、放线菌、酵母菌、乳酸菌等组成,是一种好氧和嫌氧有效微生物群,在农业和环保上有广泛的用途,它具有除臭、杀虫、杀菌、净化环境、促进植物生长等多种功能,用它处理人畜粪便作堆肥,可以起到无害化作用。其具体方法如下:
(l) 购买EM原液,按清水100mL、蜜糖或红糖20-40g、米酪100mL、烧酒(含酒精30%-35%)100mL、EM原液50mL的配方制成备用液。
(2) 将人畜粪便风平至含水量30%一40%。
(3) 取稻草、玉米秆、青草等,切成长l.5cm的碎片,加少量米糠拌和均匀,作堆肥时的膨松物。
(4) 将稻草等膨松物与粪便按重量10:100混合搅拌均匀,并在水泥地上铺成长约6m、宽约1.5cm、厚20-30cm的肥堆。
(5) 在肥堆上薄薄地撒上一层米糠或麦麸等物,然后再洒上EM备用液,每1000kg肥料洒1000-1500mL。
(6) 按同样的方法,上面再铺第2层,每一堆肥料铺3-5层后上面盖好塑料薄膜发酵。当肥料堆内温度升到45-50℃时翻动一次,一般要翻动3-4次才能完成。完成后,一般肥料中长有许多白色的霉毛,并有一种特别的香味,这时就可以施用。一般夏天要7—15天才能处理好,春天要15-25天,冬天则更长。肥料中水分过多会使堆肥失败,产生恶臭味。
第五章 茶园病虫草害优化防治技术
第一节 我县茶园主要病虫害发生现状
近几年我县茶园发生的主要病虫害有假眼小绿叶蝉、茶橙瘿螨、黑刺粉虱等,其中茶假眼小绿叶蝉呈明显的二峰型,秋季高峰明显高于春季高峰;茶橙瘿螨有从单峰型转为双峰型的趋势;黑刺粉虱在新开发茶园及改植换种茶园迅速回升。
1、茶假眼小绿叶蝉是山区茶园主要害虫。每年发生规律呈明显的二峰型。第一峰从5月中旬起至6月下旬,以6月上旬虫量最高,主要危害春茶及夏茶;第二峰出现在8月上旬至10月上旬,以8月中旬至9月下旬为虫口高峰,主要危害秋茶。通过调查观察发现,二个峰的虫口上升速度及高峰虫量近年有明显的变化。90年代初春季高峰虫口上升块,种群数量大,暴发为害明显,高峰虫量明显高于秋季高峰;90年代末以来春季虫口上升缓慢,而秋季虫口高峰期密度开始明显高于春季高峰,峰型开始向秋季高峰凸现。
2、茶橙瘿螨年消长规律有从单峰型转为双峰型的趋势。
90年代以前遂昌山区茶橙瘿螨以单峰型为主、虫口高峰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近几年茶橙瘿螨在5-6月份有一个明显的虫口高峰;第二个高峰出现在8-10月份之间,以8月下旬至九月下旬为最多。后一个高峰虫量明显重于前一个高峰。前一个高峰发展到后一个高峰受梅雨季节、盛夏高温及防治因素影响极大。
3、近几年黑刺粉虱在新开发茶园及改植换种茶园有回升趋势。
黑刺粉虱一年在遂昌山区发生4代,90年代该虫在以另星发生为主,随着近几年新开发茶园的迅速发展及改植换种面积的扩大,以及限制使用扑虱灵以后,黑刺粉虱虫口迅速上升。2000年越冬代平均每叶有9.7头,2001年越冬代每叶有12.6头。黑刺粉虱主要以第一代为主害代,以后各代发生不整齐,一代防治效果对以后虫口影响很大。越冬代高峰在4月上旬,羽代高峰在4月中旬,一代卵孵盛未期在5月中旬。2000年及2001年一代卵孵盛期均在5月13日。第二代卵孵盛期在6月底至7月初,据2001年7月1日茶园调查卵孵化率73.6%。
4、茶黑毒蛾、茶毛虫、茶尺蠖等害虫发生程度轻,成为零星点发害虫。
第二节 茶树害虫优化防治的技术
茶树害虫优化防治的技术要点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1、加强害虫预测预报,认真做好田间“查定”工作。害虫预测预报不仅可提供当地茶区害虫的发生信息,而且为制订当地害虫优化防治方案提供依据,并为田间“查定”工作指明了方向。田间“查定”工作直接关系到优化防治方案的实施,根据各地实施的经验表明,认真开展“两查两定”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两查两定”即根据当地测报站的预测,对主要目标害虫查田间的发生数量,定需要防治的地片;查目标害虫的发育进度,定具体防治适期。
2、按照害虫防治指标确定施药地片,充分发挥化学农药的经济效益。茶树害虫防治与茶叶的其他经营活动一样,必须十分讲究经济效益。治虫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收益,要防止“见虫就治”、“无虫先防”及“治虫不计成本”等防治方法。害虫优化防治以获取最佳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基目的是控制害虫为害,将其种群密度压低到允许经济为害水平以下,并非消灭害虫种群。因此,害虫的防治指标就成为衡量是否需要施药的尺度,招待害虫的防治指标不仅从经济上看是必须的,而且从保护天敌的角度看也是十分必要的。所谓害虫的防治指标,就是当田间施一次药所花费的工本少于(至少等于)通过防治挽回的经济损失时,这时田间害虫的种群密度,即可定为需施药的标准(称为防治指标或防治阈值)。因为这时施药在经济效益上是合算的。害虫防治指标目前分国家标准、省(市)级地方标准和生产单位自行使用的经验标准(或称为企业标准)。因此,生产单位应根据各种害虫防治指标所规定的时机进行田间实际调查,然后对照指标,确定需施药防治的面积。
3、选用对口农药,严格掌握施药适期。化学农药由于其化学成分及作用机理的不同,不同种类的害虫及同种害虫的不同发育阶段对同一化学农药表现的敏感程度会截然不同。所谓选用对口农药,指选取目标害虫较为敏感的农药品种,并掌握合理的使用剂量。茶园中使用的化学农药,除因茶叶不经洗涤直接加工饮用,对农药有特殊要求外,还应根据不同的害虫种类选择农药。对食叶性的茶树冠面害虫,应选择具有较强触杀及胃毒及熏蒸作用的农药较好;对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应选择触杀及内吸作用的农药;对体表有保护物的(蚧虫、粉虱)刺吸式口器害虫,应选择对蜡质有较强渗透作用及触杀作用的农药。
4、改进施药技术,提倡对靶施药。改进施药技术的目的是提高农药在茶树和目标害虫上的中靶率,减少在非目标物上的沉积,达到减少农药用量、降低防治费用、减轻污染环境和伤害天敌的目的。
(1) 施药部位:应是目标害虫在茶树上的栖息活动部位,不必全方位的立体喷施。蓬面害虫只需蓬面扫喷,中、下层害虫可采用侧位喷雾。
(2) 施药方法:除部分枝干害虫仍可沿用大容量喷雾外,其余害虫应大力提倡和推广低容量喷雾,毒蛾类害虫在幼虫分群前可改用敌敌畏毒沙(土)撒施。低容量喷雾比大容量喷雾具有雾滴细、目标物上雾滴密度大、药液利用率高和省水、省工、省药等优点。低容量喷雾优于大容量喷雾,在同一防效下,低容量喷雾可比大容量喷雾节省农药20%左右。工效可提高3—5倍。低容量喷雾亦称“三个一”喷雾,即用目前常用的背包机,将喷头上的喷片调换成喷孔直径为1毫米的喷片,用一背包药液(12.0—12.5千克),均匀地喷施在667平方米茶地上,一般每个劳动力每天可作业6667—8667平方米。敌敌畏毒沙(土)防治毒蛾宜在三龄前使用,即每667平方米茶地用敌敌畏100--150毫升,拌干湿适宜的细沙(或细土)10—15千克,拌匀的用塑料薄膜覆盖10—15分钟,然后均匀地撒施在667平方米茶地上。在撒毒沙(土)时要做到撒施均匀,作业人员要戴口罩和防护手套,避开在炎热的中午施药,确保施药人员安全,防止中毒事故发生。
5、实行主要害虫和次要害虫兼治,减少周年施药次数。在防治上决不可发现一种害虫喷施一次农药,这样势必造成喷药次数频繁,防治成本上升,以至大量杀伤天敌,而害虫也不一定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害虫优化防治十分强调对当地虫情的调查,实行主要害虫和次要害虫兼治,尤其在多种害虫并发的季节,应以当地主要害虫为主,兼顾其他害虫。防治适期应选择在对主治和兼治对象均有较理想效果的时期。在农药选用上应选取对几种防治对象均有效的农药,或进行农药混配,以达到主、次要害虫兼治的目的。如在5月底至6月上旬,当假眼小绿叶蝉和茶尺蠖发时,则应将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时间延2—3天,此时茶尺蠖第二代卵化盛期至盛末期,对两者均取得较好的防效。若同时发生茶丽纺象甲的茶地,则可将象甲的防治时间提前2—3天,这样完全可以兼治假眼小绿叶蝉、茶就蠖。如果茶园中同时发生叶螨类,在施药时应加入杀螨剂兼治。
第三节 我县主要茶树病虫害生理习性与防治技术
一、假眼小绿叶蝉
我县茶区主要害虫之一,在我县中低海拔茶园均有发生,对茶叶生产影响较大。
1、假眼小绿叶蝉虫态及主要形态特征见下表
虫态
|
主要形态特征
|
成虫
|
淡绿至黄绿色,头部有一“山”字形白纹,复眼灰褐色;体长2.2-2.7毫米,翅展3.3-3.7毫米,近前缘常有3个淡白斑;前翅近透明,微带黄绿,后翅无色透明,有光泽。
|
卵
|
长约0.8毫米,宽约0.15毫米,新月形,初为乳白色,渐转淡绿,孵化前前端透见一对红色眼点。
|
若虫
|
初为乳白色,随虫龄增长,渐变淡黄转绿,三龄时翅芽开始显露,五龄翅芽伸达第五腹节。
|
2、习性与规律
茶假眼小绿叶蝉一年发生的11代。以成虫在茶丛避风向阳处和杂草、蕨类等植物上越冬。无明显冬眠现象,若虫大多栖息在嫩叶背及嫩茎上,以嫩叶居多,蜕皮四次,1、2龄活动范围不大,3龄后善爬、善跳、畏光、横行习性增强。当气温上升到10℃以上,即活动取食,逐渐孕卵繁殖;随气温逐步提高,生长繁殖加快,虫量增多,逐渐形成虫口数量高峰。
3、危害特点及影响因素
假眼小绿叶蝉以成虫和若虫吸取茶树汁液,影响茶树营养物质的正常运输,出现失水、红脉、焦边和枯焦现象,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该虫在茶园内世代重叠,虫口数量年消长一般都呈双峰型,即夏、秋茶期各形成一次高峰。据观察结果,我县第一峰发生在5月下旬至7月中旬,峰顶在6月份,主要危害夏季;第二峰多在8月初至11月上旬,峰顶在9、10月间,主要危害秋茶。气温、降雨量和降雨天数,是影响小绿叶蝉园间虫口消长的主要气象因子。小绿叶蝉生长发育最适气温17-28℃,时晴时雨和雨量不大有利其繁殖,大雨、暴雨或干旱均不利其发生。另外,杂草多的茶园以及邻近有冬作豆科绿肥水田的茶园,虫源多,发生重。肥培、管理好的丰产茶园、幼龄及壮年茶园、留苗茶园,均有利其发生,虫口密度高。地势平坦,阳光充足,冬季小区气温较高,春季回暖快的茶园,发生早,发展快,茶叶受害重。
4、防治措施
(1) 尽量减少使用广谱性农药,保护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对其种群的控制作用。(2) 分批勤采是最经济且有效的措施。(3) 农药防治:10%吡虫啉4000-5000倍;2.5%鱼藤酮300-500倍;苏云金杆菌(Bt)800-1000倍。
二、茶黑毒蛾
茶黑毒蛾是我县茶树上的一种主要害虫,往年局部发生严重茶园,常致茶丛被害光秃,对茶叶生产威胁很大。
1、茶黑毒蛾虫态及主要形态特征见下表
龄别
|
主 要 形 态 特 征
|
1龄
|
头部黑色、体暗褐色或黑色、次生刚毛未出现、体上毛稀少
|
2龄
|
头部黑色、体暗褐色、前胸背板可见,但不清晰,肉眼观可清楚看到第1腹节及第8腹节背上有棕黑色毛簇
|
3龄
|
头部棕褐色,头盖缝隐可见,前胸背板及脊线清蜥、前胸背板棕黑色、身上有明显的彩色、腹部1-4节有棕黑色毛簇,第八节毛簇明显较长。
|
4龄
|
“人”字形的头盖缝十分清楚、腹部1-4节毛簇呈毛刷状,但不整齐。
|
5-6龄
|
腹部背上4丛毛刷长短一致、排列整齐,其它同4龄。
|
2、习性与规律
该虫一年发生4代,以卵越冬。3月下旬或4月初、越冬卵开始孵化。成虫昼伏夜出,有强趋光性。其卵大多产于茶树中下部叶背,卵块一般数粒、多数二三十,平铺整齐排列。幼虫咀嚼取食茶树成叶与嫩叶,在茶丛基部、枯枝落叶及附近杂草从中结茧化蛹。
3、危害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1、第2和第3代幼虫发生期分别在6月上旬、7月中旬至8月中旬、8月下旬至9月下旬。常年以九月中、下旬第三代危害最严重。初孵幼虫,在茶丛中下部的叶背群食取食叶肉,残留表皮,形成黄褐色透明斑点。二龄后期分散迁至茶蓬,受惊时首尾卷曲落地。老熟后在茶丛基部枯枝落叶或根际表土中结茧化蛹。茶黑毒蛾的寄生范围狭窄,以茶树为主,常呈间歇性或局部暴发危害。喜温暖、潮湿,最适温度范围为20-25℃,相对湿度为80%以上。高温干旱不利其发生,在日平均温度为32.1℃,湿度为61%的条件下,饲养的蛹即全部死亡。伏旱强度和时间长短密切关系到第二、三代的发生危害。
4、防治措施
(1) 结合秋季深耕,清除和深埋根际枯枝落叶及附近杂草,可消灭大量的越冬卵。(2) 利用成虫趋光性进行灯光诱杀。(3) 通过修剪,改变园相,减少产卵场所。(4) 农药防治:2.5%鱼藤酮300-500倍;苏云金杆菌(Bt) 300-500倍;0.2%苦参碱1000-1500倍;80%敌敌畏800-1000倍;(亦可用毒砂法)2.5%溴氰菊酯6000-8000倍;10%氯氰菊酯6000-8000倍。
三、黑刺粉虱
黑刺粉虱在我县各茶区均有发生。
1、黑粉刺虱各虫态主要特征 见下表
虫态
|
主要 形 态 特 征
|
||
卵
|
香蕉状、有短病、着于叶背、初期乳白色、后紫褐色
|
||
幼
虫
|
1龄
|
黑色,背上有二条纵向弯曲的白线,白蜡少
|
|
2龄
|
黑色,有5-6对刚毛,周缘白蜡稍多
|
||
3龄
|
黑色,有8-10对刚毛、周缘白蜡多,体背堆有脱皮壳
|
||
蛹
|
黑色有11对-12对刚毛,周缘白蜡明显
|
||
成
虫
|
雌
|
体较肥、前翅紫褐色,周缘有七个白斑
|
|
雄
|
体较瘦、前翅紫褐色、周缘有七个白斑
|
||
|
|
|
|
2、习性与规律
黑刺粉虱一年发生4代。以幼虫在茶树中下部叶背面越冬。黑刺粉虱成虫体小、橙黄色,前期紫褐色,周围有7个白斑;晴天早晨七、八点钟或阴天,喜栖息在茶丛芽梢嫩叶背面,其它时间则多栖于丛间老叶背面,活动性不强,无趋光性。卵形似香蕉,初产乳白色,后期暗黄褐色,产于叶背。幼虫扁平椭园,黑色多刺,周围有白蜡圈;活动范围极小,大都在卵壳的附近定居,刺吸汁液。
3、危害特点及影响因素
幼虫刺吸汁液,并随时排出蜜露诱致煤菌孳生。煤菌覆盖叶面,阻碍光合作用,严重时被害叶枯黄脱落,甚至整株枯死。一旦成灾,不仅造成当年茶叶大幅度减产,而且影响以后数年茶叶产量。当月平均温度在26-28℃,相对湿度在80-85%时,此虫繁殖率最高。羽化或幼虫脱皮高峰期,如遇暴风雨袭击,伤亡较大,成虫产卵量也相应减少。据几年调查,有35-45%卵和幼虫着生在芽下三、四叶。第一代幼虫盛发期在5月中下旬,正值春茶采摘旺季,新叶较多,对虫口增长有相当抑制作用。第二、三、四代幼虫分别在7月上旬、8月下中旬、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前后盛孵;这时正值夏、秋茶新梢盛发,采叶少,留叶多,虫口数量上升。尤其是郁蔽、阴湿环境和留养茶园,虫口积累增快,发生量大,危害严重。
4、防治措施
(1) 减少使用广谱性农药,充分发挥天敌的控制作用;
(2) 通过修剪,改变园相,通风透光,降低虫口基数;
(3)农药防治:10%吡虫啉2000-3000倍;黑刺粉虱真菌制剂(每毫升含孢子2-3亿)。
四、茶橙樱螨
茶橙瘿螨在我县茶区分布普遍,是茶叶上主要刺吸式害螨之一,对茶叶产量、品质威胁大。
1、茶橙樱螨虫态及特征见下表
虫态
|
主要 形 态 特 征
|
成螨
|
圆锥形,似胡萝卜状。体长0.14-0.19毫米,宽0.06毫米,黄至橙色。足2对,伸向前方,末端有1对羽状爪。后体段有细密环纹,背面约30个,腹面60-65个,末端有1对尾毛。
|
卵
|
球形,直径0.04毫米,无色,半透明。
|
幼螨
|
无色至淡黄色,体形与成螨相似,体长0.08毫米,宽0.03毫米。后体段环纹不明显。
|
若螨
|
淡橘黄色,体长约0.1毫米,宽约0.04毫米,后体段环纹仍不明显。
|
2、习性与规律
该螨一年约发生25代以上。以卵、幼若螨及成螨在叶背越冬。发生期各虫态混杂,世代严重重叠,分不清代别。成螨常在叶正面活动,但在叶背面产卵,幼若螨几乎全栖息为害在叶背面。在茶丛中,几乎全部分布在茶丛中上部,其中大多分布在芽下第1-4叶上。越冬螨无明显冬眠现象,当日均温升至10℃以上,即开始活动繁殖。
3、危害特点及影响因素
成螨和若螨以针状口器刺吸茶叶汁液,主要为害嫩叶,也为害成叶。被害叶失去光泽,叶色呈淡黄绿色。叶正面主脉发红,叶背出现褐色锈斑,芽叶萎缩,芽梢停止生长,对茶叶品质、产量和树势均有严重影响。
3月份以后,生育速度加快,繁殖量增大,虫口数量逐渐增多。如4月中旬以后,少雨多晴天,温湿度适宜,第一次高峰将提早出现,春茶后期即受其害。若4月下旬-5月上旬低温多雨,则第一高峰会推迟发生。全年有2个虫口发生高峰,第1个高峰在5月中旬-6月中下旬,第2个高峰一般在7-9月份。第1个高峰的发生量明显比第2个高峰多,因此夏茶受害最重,秋茶其次。
4、防治措施
(1) 分批勤采,带走大量的成螨、卵、幼虫和若虫,是十分经济而有效的防治措施;
(2) 农药防治:72%克螨特1500-2000倍;20%四螨嗪1000倍;非生产季节45%石硫合剂200-300倍。
第四节 茶园化学除草技术
一、茶园杂草种类概述
根据其生长和危害季节差异,可分为春季和夏季、秋季杂草两大类别。春季茶园的恶性杂草有:狗牙根、白茅、香附子、络石藤。主要及常见杂草有:雀舌、繁缕、看麦娘、早熟禾、婆婆纳、猪殃殃、卷耳、漆姑草、紫花地丁、旱莲草、附地菜、无宝草,蛇莓、酢浆草、毛莨、车前、马蹄金、野燕麦、蒲公英等。夏、秋季茶园的恶性杂草有:马唐、牛盘草。主要及常见杂草有:画眉、狗尾草、狼尾草、一年蓬、小飞莲、一点红、苍耳、荆三棱、扛板归、大马蓼、黄毛耳草、石荠荣、叶下珠、地锦、鸡眼草、艾蒿、紫苏、马鞭草、星宿菜等。茶园杂草不仅与茶树争水、争肥、争阳光,而且是一些病虫害的中间寄主和越冬场所。目前,茶园中的主要害虫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尺蠖、螨类等均可在杂草中潜伏。如不及时清除杂草,容易导致害虫发生与蔓延。如小绿叶蝉常在看麦娘、马唐等杂草上藏匿、繁殖,给茶树植保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据田间调查,除草与未除草的茶园比较,防治小绿叶蟑后,前者的防效期比的者长7天左右。由于杂草丛生,导致了杂草、病虫同时为害茶树,给茶叶生产带来很大损失。因此,茶园除草是茶树保护的重要内容和实现茶叶高产优质的重要管理环节。长期以来,茶园除草的手段主要是人工耕锄。这种原始的除草方法,虽有一定效果,但费工费时、成本较高,而且由于杂草生长旺季一般者在茶叶有制的忙季,劳力比较紧张,特别是近年来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的趋势日益加剧,使除草和茶叶采制争劳力这一矛盾更加突出。因此,每当茶叶采制季节来临,人们容易忽视茶园除草这一重要田间管理工作,而任杂草生长,待茶叶采制结束后再安排劳力锄草,往往已成危害。80年代初,一些茶区陆续推广应用了以“草甘膦”为主的茶园化学除草技术,大大缓解了劳力紧张的状况,取得了明显效果。
二、茶园应用化学除草主要有以下优点
1、效果好。草甘膦、克芜踪等常用除草剂,除草效果可达95%。如草甘膦,喷药后3—7天地上部分逐渐枯黄,10—15天地下部分腐烂,最后全株枯死。而人工除草受气候影响较大,特别是在杂草生长较快的多雨季节,人工锄削后杂草复活率较高,除草效果很不理想。
2、成本低。除草每667平方米每次成本一般在4元以下(其中药剂成本2元左右),而人工锄草每667平方米每次需15元左右,化学除草比人工锄草节约成本3/4左右。
3、减少水土流失。人工锄草后表土疏松,遇到大、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坡地茶园更为严重。而化学除草由于杂草根部腐烂后使土壤疏松,同时杂草枯死后覆盖于土表,克服了人工锄草的弊病,有利于水土保持。
4、抑草期较长。化学除草后茶园杂草下一轮的出草时间一般在用药后1个月以上,比人工锄草后的出草时间要推迟20天左右。
5、安全性高。目前较常用的茶园除草剂对茶叶品质无影响,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小,对人、畜安全。因此,茶园化学除草技术受到了茶农的欢迎,成为茶叶高产优质的有效技术措施。
三、茶园常用除草种类及其特性
目前市场上除草剂种类较多,不同种类的除草剂其作用机理和除草效果均有较大差别。现将茶园中常用的几种除草剂及其基本特性作一介绍。
1、草甘膦。属内吸传导型广谱灭生性除草剂,不仅能通过杂草茎叶传导到地下部,而且在同一植株的不同分蘖间也能进行传导,使杂草蛋白质合成受到干扰,导致杂草死亡。目前常用的剂型为10%草甘膦铵盐水剂,外观浅棕色,使用剂量应根据茶园杂草种类灵活掌握,对一年生杂草稗、狗尾草、看麦娘、牛筋草、卷耳、马唐、藜、繁缕、猪殃殃等,每667平方米用10%草甘膦400—500克,对白茅、硬骨草、香附子、水蓼、狗牙根、蛇莓等,每667平方米用药600—700克,兑水50千克。使用时加0.2%的洗衣粉,可提高防除效果。药液用清水配制,不可用泥浆水,否则会降低药效。茶园喷施应掌握在杂草三至四叶期、覆盖度70%左右时进行。在4月上、中旬喷施,除夏草在6月底至7月上旬喷施。施药应在早晨露水干后进行,施药后若4—6小时内下雨,应补喷。施药后3天内不要割草、放牧。喷离草甘膦后3—5表面杂草叶片开始枯黄,10天后根部腐烂死亡,有效控制期在30天左右。草甘膦对茶树是安全的,在常用浓度下不会对茶树造成药害等不良影响。但在高浓度下,茶树芽叶生长缓慢,所以在使用时最好不要将药液喷在茶树上。
2、克芜踪。又称百草枯,属速效触杀型灭生性除草剂。能杀烈死接触到药液的地上绿色部分,而不能杀死根系,施药后杂草有再生现象。目前常用剂型为20%水剂,其有效成份是百草枯,外观为黑灰色液体。克芜踪对茶树叶片易产生药害,使用时严格掌握定向喷洒,茶园中使用以每667平方米100—150毫升为宜,用药1小时后下雨对药效影响很小,药效期可维持15—20天。适宜于幼龄茶园行间、梯级或梯地使用,因不伤害杂草根系,有利于水土保持。
3、农达。是美国孟山都公司生产的内吸传导型广谱灭生性除草剂,防除杂草对象及作用原理与草甘膦相同。目前市场上供应的为41%的水剂,外观为粉红色液体(因加了染料)。茶园中使用剂量,防除一年生杂草每667平方米用100—150毫升;对白茅、硬骨草、芦苇、香附子、水蓼、狗牙根等杂草,每667平方米用150—200毫升。喷施农达后,4—6小时内下雨液应补喷。施药后3—5天杂草叶片开始枯黄,10天后死亡,药效可维持30天以上。
三、茶园除草剂使用技术
1、严格控制使用浓度。草甘膦:10%水剂,每667平方米0.5千克左右兑水50千克喷雾。防治茅草、辣蓼等难除杂草时,可提高施药浓度,每667平方米用药0.7千克兑水50千克喷雾。克芜踪:20%水剂,每667平方米0.1—0.2千克兑水30—40千克喷雾。上述每667平方米用药量,是指茶树覆盖度在60%—70%的茶园而言的,对覆盖度更高的茶园,每667平方米用药量可适当减少,但在未经试验情况下,一般不宜改变药液浓度。
2、使用除草剂注意事项
(1) 使用次数 根据茶园杂草发生期的早晚,大致可分为春草(6月以前)和夏草(7月以后)两大类,喷药次数一般每年1—2次,若春草和夏草较多可在5月中旬和7月下旬各喷一次,若杂草较少,可在7月份喷药一次即可。
(2) 使用技术
喷洒除草剂一定要均匀,喷药时间以杂草无露水为宜,喷后12小时不能遇雨,否则,需重喷。草甘磷和克无踪对茶园也有很大影响,若喷到树上会使当年茶树死枝、死树或使翌年叶片呈柳叶状生长。因此,喷药液时,应注意:①有风不能喷;②尽量不使用机动喷雾器,而改用背负式喷雾器;③喷雾器喷头处安装一个塑料小碗,以保证定向喷雾。严禁将药液喷到茶树枝、干、叶上。
为了增加除草剂满意效果,在药液配制过程中,常添加硫酸铵1.5kg/667m2,洗衣粉0.15kg/667m2或柴油
0.2kg/667m2等添加剂。
第六章 低产茶园改造技术
低产茶园改造的原则:改树、改园、改土、改管相结合,以改造树冠为中心,土壤改良为重点,其他综合技术措施为辅助。
一、改树
茶树可分为地上部分(树冠)和地下部分(根系)两部分,茶树的改造包括树冠改造和根系改造两个方面。
(一) 地上部分(树冠)的改造
采用台刈、抽刈、重修剪和深修剪等措施,改造复壮树冠。
1、台刈:适宜于衰老严重的茶树,这类茶树枝干灰白,有严重的回枯现象,寄生有较多的苔藓、地衣,多数枝条育芽能力衰弱,根系向根颈部萎缩,即使增施肥料,茶叶产量和品质也不高。方法:在离地面5厘米处剪去地上部分的全部枝干,刺激根颈部潜伏芽抽发新枝。
2、抽刈:适宜于衰老和半衰老茶树,改造时,剪除粗老枝,在更新枝距地面30厘米处修剪。
3、重修剪:适宜于半衰老和未老先衰的茶树,这类茶树一般树龄不大,多数枝条活力尚旺,所以,可以利用较重的修剪,刺激新梢萌发,养成新的树冠。方法是在离地30—40厘米处剪去地上部分,对原来茶丛比较小的茶树,也可以剪去原有树高的1/2。
4、深修剪:适宜于树冠“鸡爪枝”丛生,生产枝细弱,育芽能力低,新梢出现大量的单片和对夹叶,而茶树骨干枝仍然生长比较旺盛的茶树。根据树势衰老程度,一般剪去树冠面10—15厘米的新梢。
(二) 地下部分(根系)的改造
“根深叶茂,本固枝荣”。茶树树冠与根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低产茶园在更新树冠的同时,根系亦应得到更新复壮,才能维持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平衡生长。根系的更新改造应结合改土进行,深耕深度30-40厘米,促进土壤熟化。
二、清园除草
杂草野树生长快,生命力极强,是茶树生长的大敌。我县的低产茶园大多是由于多年的粗放管理,造成茶园杂草野树丛生、茶树衰老。除草便成为茶园管理的重要任务,方法有二种
1、人工锄草:用锄头或镰刀除去茶园内的全部杂草和杂树,集中堆积成肥,腐熟后可回施茶园。
2、化学除草:可选用草甘膦克无踪等药类,喷施除草剂时,须带定向喷雾罩,防止药液喷洒在茶树叶面层。
三、 改土
1、耕锄:为了改善茶园土壤板结,通气差、肥力低等状况,须进行深耕。方法:全园深耕30—40厘米,同时清除草根、树根和石块,促使风化熟化。
2、砌坎保土:低产茶园大多由于地处山坡,开垦和种植不合理,产生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因此应视茶园情况因地制宜开展改造,一般实行挖茶行内土砌外沿,形成宽幅或窄幅梯级茶园,达到“保土、保肥、保水”。
3、结合深耕施基肥:茶园改造后,茶树经受一定创伤。为了促进新梢萌发,根系再生和土壤改良都需要充足的营养物加以保证,因此,茶园改造必须结合深耕、改土等措施重施有机复合肥,适当配施氮、磷、钾等化肥。肥料施量:改造后茶园施厩肥或沤肥40—50担/亩,或磷肥100—500千克/亩,并在新枝萌发后,根据茶季及时进行追肥。
四、改造后的管理
改造低产茶园,是为了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这就必须加强改造后的茶园管理,以充分发挥改造的作用。增施肥料,合理剪采,病虫防治促使改造技术进一步发挥效益,是巩固茶树改造成效的主要管理措施。
1、增施肥料:茶树经树冠改造后,重新萌发新枝,形成树冠,需补充更多的营养成份,要在施用氮肥的基础上,增加磷钾肥的比重,特别要注重增施有机肥。
2、修剪养蓬:茶园改造后要按照新植茶园培养树冠的要求,采用修剪和打顶养蓬方式培养树冠,直至茶树树冠养成后才能正式投产。重修剪、台刈后,当年茶树可达50—60厘米,应于距地面40厘米处定型修剪,以后每年提高10—15厘米修剪,至到树冠高达60厘米,幅度达75厘米正式投产。
3、合理采摘:树冠改造后的1—2年,应把采摘看作是一项培养树冠的技术措施,“以养为主”为原则,控制主枝生长,增加分枝密度,提高生产枝的数量,当茶树高度、树冠幅度(蓬面)达到开采标准时,方可正式投产开采。如果提前开采,会造成茶树矮小,采摘蓬面小,单产低,且树势很快再次衰老,结果达不到改造目的。
4、病虫防治:茶树改造后,新生枝叶幼嫩繁茂,容易引发各种病虫的发生与危害,因此要加强茶园病虫的检查和防治工作。
第七章 受害茶园的生产管理技术
第一节 茶园热旱灾后生产管理技术
一、茶树适度修剪
目的是解除因受灾而导致枯死部分对茶树恢复生机的抑制,刺激新梢及侧枝的萌发生长。时间以当前天气条件而定。修剪深度应根据茶树受灾害程度而定,一般可分为轻、重和特别严重三种:
1、对于茶树树冠表层嫩枝灼伤、成叶泛红的轻灾茶园,可釆取轻修剪方法,剪去茶冠表层伤害部分,深度约5厘米上下。
2、对那些上半部枝叶枯焦脱落的重灾茶园,则应采取重修剪措施,将茶树枯枝脱叶部分全部剪去,深度在15厘米直至离根部15厘米。
3、对旱情特别严重的,地上部分大部已干枯的,应进行台刈改造,重新培养树冠。
二、茶园土壤耕作
(一)浅耕除草 浅耕除草宜在雨后土壤湿润,表土宜耕的情况下进行,不宜在旱情严重,土壤含水率低的情况下进行,否则会因耕锄伤根而影响吸水,加重植株缺水,特别是幼龄茶园的耕锄更应注意。耕锄时应尽量避免伤害茶树根系,耕锄深度宜在8—10厘米之间,并在离开植株30厘米处进行。植株周围杂草用手拔除或用小锄铲除,以免碰伤茶树。在耕锄时应把杂草连根铲除,用锄将杂草头泥土打碎,晒死后铺于茶树植株周围。对于平地茶园应做好开沟培土工作。
(二)茶园铺草 以铺草后不见土为原则,如条件有限,也可只铺茶丛附近。草料以稻草、绿肥、豆科作物的全株为好。铺草厚度8—10厘米,每亩用草量1500公斤左右。对于稻草应做到高温曝晒,灭菌和灭蚁(白蚁)工作。
三、茶园施用肥料
加强肥培管理。受旱热害茶园要及时加强肥培管理,增施速效性氮肥和磷钾肥,采用根部施肥和叶面施肥相结合,促进茶树尽快恢复生机。根部施肥以有机肥与速效肥相结合。叶面施肥可选用尿素、硫胺、磷酸二氢钾或其他营养肥,但须掌握好浓度,如尿素控制在0.5%以内,硫胺1%以内,磷酸二氢钾0.1—0.3%,复旦复农亦有较好的作用。
四、茶园病虫防治
干旱后茶园易发生茶尺蠖、茶毛虫、假眼小绿叶蝉和螨类等虫害,必须及时除治。治虫剂的用量和浓度宜低,最好选择在阴天或晴天的早晨或傍晚喷施。幼龄茶园枝叶幼嫩繁茂,易遭假眼小绿叶蝉、茶毛虫等鳞翅目幼虫为害,可选用天王星、吡虫啉等农药进行防治。各产茶农户应加强园间调查,适时抓好防治工作。对各种病虫害并发的茶园,做到主治与兼治相结合,选用高效安全的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合理轮换混用,以减少喷药次数,确保秋茶优质增效。
五、合理采摘
留养新梢。根据茶园为害程度不同,采取提早封园或留叶采的方式,培养茶树秋梢,以恢复茶树生机,减少明年的经济损失。
六、茶园缺株补苗
茶园补缺。对因旱热害造成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缺株,必须及时作好补缺工作,补缺要提早进行,在当年秋冬时补栽为宜,以保证单位面积茶丛的密度,补栽工作中应选用同品种的壮苗进行补缺。
第二节 关于春茶生产早期冻害成因及技术措施
近年来,我县连续多次受到北方冷空气影响,严寒与风雪对茶树生长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冻害。据初步调查,我县2004年早期茶叶生产过程中,受冻面积约为2680余亩,对我县春茶生产,特别是特早名优茶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冻害主要发生在大田和山地低洼区域,特别是近几年新发展无性系良种投产茶园受损较为严重;从受冻品种来看,主要品种为乌牛早,其次为遂昌银猴茶和迎霜。枯焦受损,绿叶层部分发生焦灼现象。
一、冻害成因
在大幅度快速降温和干旱低温气候条件下,特别是地处大田和山地低洼区域茶园,茶叶细胞组织间水分形成冰晶体,造成细胞膜破损,花青素等成分累积,阻碍了细胞正常生长,对茶树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损害,表现为芽叶枯焦和烧灼,从而形成了明显的干冻现象。
二、技术措施
1、及时清理茶树树冠积雪。
茶树树冠积雪过厚会使茶树枝条断裂,尤其是雪后随即升温融化,融雪本身吸收茶树体内和土壤中的热量,昼化夜冻,会使茶树部分细胞遭到破坏,加剧受冻、枯焦。
2、适度修剪。
首先对于绿叶层受损,采摘面芽叶枯焦现象较为严重的茶园应进行适度轻修剪,刺激芽叶萌发。整枝修剪。对冻害程度较轻和原本有良好采摘面的茶园,采用轻修剪,清理冻害的蓬面,或用手工采摘掉倒春寒受冻的嫩芽。修剪程度宁轻忽深,对受害较重的则应进行深修剪或重修剪。
3、浅耕施肥。
越冬期冻害发生后,要重新施春茶催芽肥,要比原施肥量增加2成左右,同时配施一定量的磷、钾肥,建议氮、磷、钾配施为4:1:0.5为宜。在5月初增施有机肥100公斤/亩,以增强茶树抗逆能力。
4、增施叶面肥,增加芽叶萌发速度和密度,提高茶叶产量。
茶树萌芽期冻害发生后,在春芽展开时,喷施叶面肥,对恢复茶树生机和茶芽萌发以及新梢生长均有促进作用。
5、培养树冠。
受冻后经过轻修剪的茶树,春茶中后期采摘应留一片成叶,夏、秋茶则按常规采摘,这样既有利于养好树冠,减少由于冻害造成的损失。
第八章 无公害茶的加工技术
第一节 厂房要求及卫生条件
一、厂址与环境
1、茶厂选址:
厂区和建筑设计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茶厂生产区与生活区隔离,远离粪池、垃圾场、畜禽栏舍及排放“三废”的工业企业等各种现有的与潜在的污染源。厕所有防绳(虫)措施,并保持洁净。
2、用水和排水:
水源洁净,加工废水和生活污水有必要的收集、处理和排放,防止污染厂内外环境。
3、厂区环境:
优良、交通方便,进厂道路铺设硬质路面,并且排水良好,无地面水坑积水和垃圾堆放,茶厂周围和厂区均应绿化。
二、厂房及设置
1、厂房:
茶厂应有清楚、醒目的厂名标志;外墙须达到拉毛以上平整度,门窗完整清洁。
2、财务室与会客室:
茶场在加工场地外单独设立,进入加工区处有更衣室。
3、厂内设置:
(1) 加工厂内应设置照明、洗涤、通风、除尘、垃圾箱等设施。
(2) 有满足产品批量生产要求的车间及场所。
(3) 生产季节严禁厂房内堆放生产资料及木柴等杂物。
(4) 厂房车间的内墙壁达到石灰粉刷以上、地面应达到水泥地面以上标准,保持干净、平整,防止有害小动物、昆虫与杂物污染茶叶。厂房顶部保持干净,无蜘蛛网等悬着杂物。
4、禁用使用含铅材料的设备
三、人员卫生
1、参与无公害茶叶加工的生产人员上岗前和每一年度均需体检,取得卫生健康合格证的人员才能上岗。
2、加工人员必须保持个人卫生,进入工作现场应着工作装,净手,换鞋。
3、禁止在加工场地吸烟和随地吐痰。
第二节 鲜叶的采集与加工要求
1、采集盛装鲜叶的器具:
应采用清洁,通风性能良好的茶篮或篓筐,不紧压,无污染,不得使用布袋,塑料袋等软包装材料。
2、鲜叶原料要求:
无公害茶进厂的鲜叶原料必须采自无公害茶园或野生茶树,不得收购掺假,含有非茶类物质以及有异味、鲜叶红变、有农药污染的鲜叶。
3、鲜叶的摊放处理
鲜叶运至加工厂后,应按品种、老嫩度、晴雨叶、上下午叶、阴阳坡叶、青壮龄与老龄叶分开摊放。高档名优茶鲜叶细嫩,不宜直接摊放在水泥地面上,应摊放在软匾、簸篮或篾垫上。摊放厚度要适当,春季气温低,可适当厚些。高级茶摊放厚度一般为3厘米左右,中级茶可摊厚5~10厘米,老叶适当厚摊,最厚不超过20厘米。晴天空气湿度低可适当厚摊,以防止鲜叶失水过多,影响炒制。雨水叶应适当薄摊,以便更好地散发水分。
摊放过程应根据天气情况启闭门窗。阴雨天门窗应敞开,干燥晴天,门窗应少开,以保持鲜叶的新鲜度。摊放室空气的相对湿度控制在90%左右,室温15℃左右,叶温控制在30℃ 以内,绝对不超过40℃。应摊在朝北凉处,避免阳光直射。许多名优茶的加工都把摊放作为必要的工序。如龙井茶鲜叶经过摊放后炒制,品质优于现炒现制。通过摊放使鲜叶发生轻微的理化特性变化,茶多酚、儿茶素发生轻微氧化,含量适当下降,减少成茶的苦涩味,提高醇度,蛋白质水解,氨基酸含量增加,散发部分青草气的芳香物质,增加清香感。随着鲜叶的化学变化,鲜叶的含水量也发生变化,减少细胞膨压,降低鲜叶的脆性,增强塑性,便于炒制时做形,摊放过程中这些理化特性变化有利于名优茶形状与品质的形成。同时,通过摊放可以提高工效,降低成本,节约能源30%左右。摊放时间不宜过长,一般6~12小时为宜,最长不超过24小时。尤其是当室温超过25℃时,更不宜长时间摊放,尽量做到当天鲜叶,当天炒制完毕。
在自然条件下摊青占地面积较大,一般每平方米摊叶20千克左右,且费工费力,因此,有条件的茶厂可建贮青设备。采用贮青槽是保证鲜叶新鲜度的理想方法。目前,采用最多的贮青槽是透气板结构,即在贮青室内开长方形槽沟,槽面铺金属丝网制成透气板。板长1.83米,宽0.9米。透气板可放3块、6块或12块,根据贮青室长度而定。槽间距离1米左右。槽的一头装一离心式鼓风机,要求叶层的空气流速为0.1~0.5米/秒。采用透气板贮青,每平方米可贮青150千克左右,摊叶厚度为60~100厘米,摊青时间不超过5小时为宜。
4、加工方法:
茶叶加工中只允许使用机械、物理和自然发酵等方法,禁止使用和添加任何化学合成的添加剂、色素、维生素等化学物质。
5、设备材料清洁
无公害茶叶机械加工过程中及结束后,对各种设备与场地均应保持整洁、卫生,经常清洗。
6、设备与工艺
工厂的设备布局与加工工艺流程应当合理,具有独立的摊青车间。并保持摊青场地清洁卫生。各大型加工机械烧火口、木柴堆放均应在厂房之外。杀青、干燥工序不得污染空气环境。
7、茶叶加工厂的副产品处理
如茶灰、茶梗或深加工后的残渣等要妥善处理,可经无害化处理(堆制、高温发酵等)后作茶园肥料。
8、记录资料:
无公害茶加工必须设置记录薄,按要求做好记录,资料保存完整。
第三节 贮存、包装与检测
一、贮存
无公害茶在制品及成品应设立专用贮存仓库,禁止与化学合成物质接触,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物品接触。
二、包装
无公害茶在制品及成品包装材料应洁净卫生,符合食品包装要求;不得使用化肥袋包装、农药袋包装。
三、检测
无公害茶叶加工厂应进行全程质量控制,其生产的产品通过抽检检测,应当达到无公害茶叶质量标准。
第四节 名优茶基本加工技术
一、龙谷丽人茶炒制技术
“龙谷丽人”为我县名茶之新秀,是我县茶叶科技工作者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专家认真总结以往名茶创制与生产经验,集数代茶人心血,通过反复改进,精心研制而成的新名茶。
“龙谷丽人茶”条形浑直似眉,色泽翠绿隐毫,香气清幽持久;冲泡时,汤色清澈嫩绿明亮,滋味甘醇鲜爽,嫩芽直竖杯底,亭亭玉立、似丽人翩翩起舞;品后齿颊留香,沁人心脾。
龙谷丽人茶的采制工艺极为讲究:一般于“清明”前后至“谷雨”期间,采一芽一叶初展的肥壮芽头为原料,通过“摊青、杀青、揉捻、整型、烘干”等五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烘干后的茶叶要摊凉至室温,方可密封贮藏。
(一) 采摘
采摘是生产龙谷丽人名茶最重要的一关,也称“原料关”。首要条件,原料必须来自“无公害”茶园。一般在“清明”前后开始采摘至“谷雨”结束,质量以清明前后的为最优。在采摘中必须做到五不采,即:不采雨、露叶,不采紫芽叶,不采冻害芽叶,不采病虫芽叶,不采对夹叶。其采摘标准,总的以一芽一叶初展为准,特级全芽占95%以上,一级占90%以上,二级占85%以上,三级占80%以上。采下的芽叶,不可用塑料袋盛放,不能紧压,不受日晒。
(二) 摊青
摊青是提高茶叶成品色、香、味的首道工序,尤其是肥壮、有表面水的芽叶,如摊青不足,制成的干茶色暗,香气熟闷,滋味欠爽,叶底暗绿,影响品质。具体要求:
1、摊青场地要通风、干燥、清洁、不受阳光直射,畜禽不能进。
2、要用竹垫(簟)摊青。青叶不可直接摊在水泥地面上,更不能摊放在泥地上。
3、摊青厚度。视气温与空气干燥程度而定,一般掌握在1~2厘米,期间要翻拌1~2次。
4、摊青程度和时间。当芽叶变软,叶色变暗绿,闻有芳香,失水约30%左右时即为适度,一般需6~10小时。
(三) 杀青
一般在电炒锅(龙井锅)中进行,也可利用微型6CST—30或40型滚筒杀青机杀青。具体操作是:
1、手工电炒锅杀青
①锅温:青叶下锅温度为180~200℃,以青叶下锅时有炒芝麻的爆声为适度。
②投叶量:200~250克,视炒制人的手掌大小而定。
③吹风排气:青叶下锅抛炒约半分钟左右,有水蒸汽逸升时,用麦杆扇或电风扇加速排除蒸汽,这是确保炒制龙谷丽人名茶色泽翠绿、香气清幽的特殊工艺。
④杀青过程中的操作技术:开始以抖炒为主,动作要轻、快、净、散。即手势要轻,动作要快,锅中茶叶捞得净,手中茶叶下去要抖得散。具体操作是手指松开,轻压青叶沿锅壁而上,然后马上抖撒回锅底,这样往复进行2~3分钟,青气消失,闻有茶香即可降温,转向轻抓松扣理直茶条,至触手感觉即可起锅簿摊散热,全程约6~8分钟。
2、滚筒杀青机杀青
起火后,就要启动电机,使滚筒转动。待进茶口空气温度达120~140℃,出茶口空气温度100℃左右时,即可开始投叶。刚开始时要适当增加投叶量,防止出现焦叶,如杀青叶太嫩可以再回杀一次,随后均匀投叶。当达到杀青质量要求时,要稳定投叶量和烧火温度,使杀青质量保持一致,达到杀透、杀匀的目的。
为保证龙谷丽人名茶的翠绿色泽与清香味,在开始投叶的同时,开动出茶口的电风扇,使出口的杀青叶迅速降温,排除热气,防止水闷气的产生与杀青叶变黄。
(四) 揉捻
将摊凉的杀青叶置于篾匾上,用双手伸直手指握住茶叶搓条轻揉,返复3~4次,使茶叶成条并达到紧直完整。
(五) 整形
龙谷丽人名茶外形,要求茶条浑直紧结,圆而不扁。手工操作,一般在电炒锅(龙井锅)中进行,锅温掌握在100~120℃,投叶量200~250克揉捻叶。具体操作是,四指并拢伸直,大姆指与四指成90°角分开,约2/3揉捻叶在手心中沿锅壁而上,茶叶离开锅壁后,在手心中轻轻向上抛2~3下,一方面使水分散发,另一方面使茶条理直,通过返复进行至茶条变硬、折而不断时,即可出锅摊凉待烘。也可用理条机整形理条。理条机槽体温度掌握在150~170℃,投叶量400~500克,并均匀分配于各槽,通过5~6分钟理条,茶叶在槽中发出有“沙沙……”响声,茶条已理直,即可出叶摊凉待烘。
(六)烘干
一般用竹制烘笼上覆一层白纱布烘干,分初烘与复烘两次完成。
1、初烘:必须以优质木炭为燃料,不能有烟出现,明火烘焙,当笼顶温度90~100℃时,将整形叶均匀簿摊在烘笼白布上,厚1厘米左右。烘焙时要做到勤翻、轻翻,烘至茶条一折能断就可下笼摊凉还潮。
2、复烘:做到文火慢烘,烘笼温度掌握在70~80℃,上烘叶量比初烘可以加倍,适当翻烘、尽量少翻、轻翻,减少断碎,烘至捏茶呈末,这时干茶含水量约5~6%,即可下笼摊凉,至室温时装袋或装箱密封贮藏。也可用烘干机烘干,但要注意烘箱温度,温度过高,易造成外干内湿与色泽变黄;温度过低,会出现香气低闷不爽。机烘掌握得好能提高工效与经济效益。
二、毛峰茶制作技术
以“三井毛峰”为代表的遂昌毛峰茶具有“条索肥壮,白毫显露,清香高长,滋味鲜爽,汤清绿明”的品质特征。其优异的品质形成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品质和精细的采制工艺,现就采制要点简介如下:
1、鲜叶采摘摊放:清明前后,采健壮茶树的1芽1叶或1芽2叶初展的肥嫩芽叶,经6—12小时摊青,至叶面失去光泽,闻有芳香。
2、杀青搓揉:在斜锅或平锅中杀青,投叶量500—750克,要求高温、少量、勤炒快推,当水气蒸腾时,一人从旁扇风,驱散水气,防止闷黄。杀青近适度时,两手相对,五指微分,轻轻搓揉,至基本成条后出锅、摊凉。若成条欠佳,可在出锅摊凉后轻揉。
3、初烘:在烘笼或烘干机中进行,温度90—110℃ ,每笼烘一锅左右的杀青叶。要求火力均匀、无烟,簿摊勤翻,烘至稍有触手感时时即可下烘,并及时摊凉回潮。
4、提毫:初烘叶摊凉半小时后,再投入锅中,两手相对搓揉提毫。温度先高后低(90—60℃),手势先轻再重后轻,炒到茶叶基本定型,有小茸球出现,有明显触手感,约八成干时起锅摊凉。
5、复烘(足干):2至3笼初烘叶并一笼,温度先高后低(80—60℃),烘至折梗即断、手捻茶叶能成粉末为适度。茶叶足干后,簸去碎末,冷却至室温,再装袋(箱)贮藏或出售。
三、遂昌银猴茶制作
遂昌银猴茶产于浙西南山区遂昌县,采用优良茶树品种云南大叶种和福鼎大白茶杂交后代——银猴茶品种,每年3月初开采,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生产工艺为摊放、杀青、搓揉和干燥。品质特点为外形芽叶肥壮,色泽绿润,弯弓似猴,身披银毫,因其而得名;内质香高持久,滋味鲜醇,汤色嫩绿清澈,叶底匀整成朵明亮,经饮耐泡。
(一) 采摘
“清明”前后开采一芽一叶初展、芽长于叶的银猴茶品种新梢为原料。要求做到“二不采”,即:雨天不采;农药安全间隔期不到不采。以晴天露水干后采为最佳。
(二) 摊青
采回的鲜叶,视气温和空气湿度及青叶含水量不同,需经摊放8至12小时,当叶面失去光泽、闻有芳香即可付制。
(三) 杀青
使用斜锅或龙井锅。锅温180—200度时下锅,下锅时有轻微爆声为适温。投叶量以每锅500克左右为宜。以抖炒为主,抖闷结合,炒至杀青叶折梗不断,杀透杀匀,(约4—6分钟)开始降温搓揉。
(四) 搓揉
杀青叶不出锅,双手五指并拢伸直,轻压往返搓揉,中间不断翻拌、抖散茶叶,至有触手感时即可出锅摊凉。
(五) 烘焙
在烘笼或烘干机中进行。分初烘和复烘两步进行。初烘时火温以100度左右为宜,复烘稍低。要求炭火无烟、火力均匀,并适时勤翻,为避免茶末掉入炭火中而引起茶叶烟味,在翻拌时要将烘笼拿离炭火或用纱布垫在茶叶下面。初烘半小时左右,至茶叶折梗能断、但手捻不碎时下烘。摊凉回潮1小时后,再复烘,至手捻茶叶能成粉末为适度。
烘干后的茶叶,摊凉至室温,才可装箱(袋)贮藏或出售。贮藏时切忌阳光直射与异味,并保持干燥。
四、扁茶的手工炒制技术
(1) 鲜叶采摘
高级龙井的采摘标准是一芽一、二叶,要求芽叶靠拢,叶距短,全长不超过2.5厘米,芽叶肥壮,芽长于叶或顶端平齐,其中特级龙井要芽长于叶;叶形要尖,叶锯齿细浅,大小均匀。中级龙井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一般长度在3一3.5厘米左右,以芽叶顶端平齐者为佳。根据多年采摘经验,适时开园,早采嫩摘,是保证特级龙井质量的主宴环节。一般在春分之后、最迟在清明之前,当新芽萌发,整个茶蓬还是墨绿色时,就要开采,当地称之为“摸黑蓬”。如等到茶蓬呈现嫩绿时开采,势必错过时机,抓不住特级龙井的生产。采摘要大小均匀,保证芽叶完整,不带鱼叶、梗蒂或老叶。要用提手采,不能掐采,否则会产生红蒂头,影响龙井的色,香、味、形。高级龙井采摘细嫩,往往会把鱼叶、鳞片等一并采下,所以采回以后,要拣去鱼叶、鳞片和杂质,以保持芽叶的匀净。
(2) 鲜叶摊放
龙井鲜叶须经适当摊放,再行炒制,摊放程度一般以减重15—20%为宜。如不经摊放而现采现制或摊放不足,则茶条欠扁平光滑,色泽较暗,汤色较黄,香味也欠甘醇。相反,如摊放过度,则成品嫩香不足,鲜爽味降低。
(3) 炒制用具
高,中级龙井目前多数用手工炒制。低级龙井青锅(杀青)、揉捻两个过程已实现机械化,炒干整形机械通过多年研制,现也已有不少茶机厂投入生产。手工炒制龙井的用具有:
1、茶锅:锅口直径60cm,锅铁宜薄,厚度要均匀,这样传热快、锅温匀,容易掌握。锅面要平滑光洁如镜,如不光滑应予磨光。新茶锅可炒低级茶或陈茶,使之光滑后再炒中、高级茶。
2、桕油或制茶专用油:用以揩拭锅面,使它光滑,以利于炒茶。
3、电炉茶灶:炒制龙井,对锅温要求极为严格,无论升降都要迅速及时。过去全用柴灶,用于燥松枝、松毛作燃料,烧火很辛苦,烟灰弥漫,劳动条件也很差。现在,大多数龙井茶已用电炉灶炒制,既清洁卫生,锅温又均匀,容易掌握,可以提高成茶品质。0.5公斤干茶耗电约2.5—3度。1980年以来又研制成功“电磁内热”和远红外线炒茶装置,热效率显著提高。
(4) 工艺流程
青锅操作方法
青锅的目的,前期以破坏酶的活性,散发青草气,蒸发水分为主,后期以整形为主,继续蒸发水分,并增进茶叶的清香。所以,高、中级龙井的青锅过程,大致相当于炒青绿茶的杀青和炒二青两个过程。
1.投叶量:高级龙井每锅投叶量100一150克,中级龙井投叶量每锅200一400克。低级龙井每锅投叶量500一750克,如用机器杀青,则投叶量更多。
2.锅温掌握:青锅锅温远比一般绿茶杀青锅温为低,在具体掌握上,嫩叶又比老叶为低,都要掌握先高后低的原则。高级龙井青锅锅温,开始掌握80~90℃,随后降为70—80℃,最高不能超过100℃,既要防止高温焦边或起爆点,又要防止低温杀青不透,产生红茎红叶,中级龙井鲜叶巳较成熟,投叶量也较多,锅温可稍高一点,一般为100一120℃。低级龙井可高到140℃左右。
3.青锅时间。高级鲜叶约12—15分钟,中级鲜叶约15一20分钟,低级鲜叶青锅后需要揉捻,故时间较短,一般约8分钟左右。
4.炒制手法:锅温烧到适度后,用“油沓”在锅面上揩擦少许桕油或制茶专用油,再用粗草纸将浮油揩掉,使锅面光滑,便于炒制。必须注意,用油不能过多,否则会影响成品的色泽和香味。
5.青锅程度的掌握。青锅程度应掌握“嫩叶宜老,老叶宜嫩”的原则。青锅叶含水量:高级茶约20%,中级茶约35%,低级茶约55%。如以青锅减重率计算,经过摊放的鲜叶含水量减至70%左右,则青锅叶减重率为:高级茶60—65%,中级茶50一55%,低级茶30—35%。
高、中级青锅叶应经过摊凉回潮、筛分、簸拣后,再进行辉锅。摊凉回潮时间约30~60分钟。高级叶大小较匀,可不筛分。如有搭迭叶,应予解散。低级青锅叶还要经过揉捻和炒二青后再进行辉锅。
(6) 辉锅操作方法
辉锅的目的和作用是进一步整形、磨光、干燥,增进香昧,达到形美、色翠、香郁、味甘的要求。
1. 投叶量:叶子愈细嫩,投叶量愈少。每锅投叶置高级龙井约250—350克,中级龙井约400—500克,低级龙井约600一700克。
2.锅温:辉锅锅温较稳定,一般为60—80℃,高级龙井低而低级龙井高。在辉锅全过程中,开始锅温稍高,高级茶70℃左右,以后下降到60℃左右,起锅时又略为升高(约65℃),使成品出色,并提高香味。但起锅锅温不能过高,否则色泽易泛黄,两头翘起,容易断碎。中级荼可比高级茶提高5℃左右,低级茶可比中级茶提高5℃左右。
3.辉锅时间,高级茶约15—20分钟I中级茶约25—30分钟,低级茶因经过炒二青,含水量较少,辉锅时间比中级茶为短,约20—25分钟。
4.炒制手法:辉锅要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手里的茶叶要边进边吐,不能捏死。青锅叶下锅后,先用带、甩手法,待叶子受热回软后,高级茶改用捺、甩手法,结合用抓;中级茶除捺、甩、抓外,并适当采用揿、扣、吐等手法;低级茶要适当多用挺、扣手法。随着水分的逐渐蒸发,手势也要由重到轻,等到快干燥时,叶质开始硬化,高、中级茶宜改用荡、磨、钩、吐等手法,辉到茸毛基本脱落,遍布锅的四周时,即可起锅。低级茶可分成上、中、下三段分别辉锅,其中头子茶叶质粗老,还发经过挺锅。
5、辉干质量要求:总的要求要扁平光滑,闭口光边,色泽匀称。各级茶的外形和内质都要符合各级的规格标准。辉干毛茶的含水量为7—10%。
五、香茶生产技术
(一) 鲜叶采摘
1、要求:采摘细致均匀,大小一致不采病虫芽叶、不采紫芽;
2、采摘标准:一芽二叶至一芽三叶初展,芽长于叶,大叶种长5—7厘米,小叶种4—5厘米。
(二) 鲜叶摊放
时间:6—12小时,厚度:3—5cm,中间翻动1—2次,至含水量为70+2%为摊青适度。
(三) 杀青
杀青是香茶加工的基础。使用滚简杀青机杀青,根据不同的型号确定杀青温度和投叶量,目前我县普遍在滚筒杀青机中进行,滚筒杀青机按型号可分为:80型、70型、65型、60型、50型、40型、30型。
(1) 杀青方法。杀青时炉灶烧旺后,马上启动滚筒,当中、前段滚筒内温度达到250度左右尾部温度达到140度时,即可投叶,杀青温度先高后低`自然形成。杀青时间4—6分钟,杀青过程中投叶要均匀,要注意保持稳定的炉温,在杀青机出口要安放风扇,及时排放水蒸气,扇出单片焦叶等杂质,同时检查杀青叶质量。
(2) 杀青程度。当杀青叶色泽由鲜绿变为暗绿,叶面失去光泽,叶尖叶缘严重失水收缩,叶质萎卷,略带焦边,手捏会碎,茶香浓厚,一般高档杀青叶减重率60%—65%,茶青叶含水量35%—40%时即为杀青适度,杀青叶应立即摊凉或吹凉,并集堆,覆盖塑料膜回潮。回潮时间约1—3小时。
一般要求杀青过程中投叶端温度达到100oC左右,叶温达到85℃以上;要求杀匀、杀透、无焦边、无红梗,无青气,叶色翠绿,杀青程度适度偏老,一般以含水量52—55%为宜。杀青过程中使用风扇和鼓风机辅助排湿,杀青叶要及时摊凉。
(四)揉捻
揉捻是香茶成型的关键环节,要根据揉捻机的性能,杀青叶的程度,正确掌握好投叶量和揉捻时间,压力及揉捻适度等技术环节。使用6CR-245或255型揉捻机揉捻,时间90—120分钟,揉至成条率95%以上为适度。
(1) 揉捻方法。杀青叶一定要回潮柔软后揉捻,有利于香茶条索细紧,香气浓厚,滋味平和的形成。
(2) 投叶量、压力、时间和程度。投叶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揉捻质量和工效。投叶量过多叶子在筒内翻转困难,条索形不成,扁碎茶过多。投叶量过少则不易成条,工效低。一般香茶揉捻叶量比炒青、烘青要增加三分之一,即在桶内装满揉上5—10分钟后再添入三分之一的叶量。一般55型揉捻机在45—50公斤左右投叶量。揉捻压力要掌握轻-重-轻,嫩叶轻压短揉,老叶重压长揉的原则。揉捻时间视原料高低的不同,掌握在1—3小时。揉捻适度的叶子要求高档原料成条率在95%以上,中低档原料成条率在75%—90%,揉捻叶细胞破碎率在75%—90%之间,手摸揉捻叶应有滑润不粘手的感觉,茶汁粘附叶面。
注意事项:
1、揉捻前回潮90—120分钟,使杀青叶回潮至绵软状态。
2、轻压长揉、先轻渐重,中间稍松压1—2次,每次3—5分钟。
(五)解块分筛
使用解块分筛机或手筛分筛,并将筛面上的茶团解开。
(六)干燥
香茶干燥工序,一般分两段进行,即初滚、提香。均在滚筒杀青机中进行。
1、初滚
使用滚简杀青机炒二青,根据不同的杀青机型号确定杀青温度和投叶量。揉捻叶经解果松散后,在滚筒杀青机中初滚,温度控制在100—150度,投叶后随即在出口处开动风扇进行排气,并扇出碎片及碎末,时间4—6分钟,重复3—5次,随着水份的减少,湿度慢慢下降,待茶叶条索细紧,颗粒清爽,手捏茶叶有相当干燥度,茶叶含水量8h%左右,出叶后要及时摊凉,防止堆积渥黄,拣剔茶梗杂质,然后进行提香。
2、复炒、滚香
为减少断碎,在香茶加工过程中,将复炒和滚香两道工序连起来进行不间断加工。一般使用滚简杀青机或瓶式炒干机加工,开始复炒时叶温60℃左右,随着在制茶叶逐渐变干燥,叶温相应提高至75—80℃,投叶量也相应增加,复炒至含水量约8%左右时转入滚香工序。
滚香过程要求投叶量最大化,叶温85—95℃,时间5—6分钟,重复滚5—10次,手捻茶叶即成粉末,含水量在4%左右即可出茶,出叶后要及时摊开,冷却后装袋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