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茶美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2-6-3 来 源:漳海茶协
明清茶美学思想研究
【摘要】:茶美学,是以美学的视野来审视和研究茶叶科学和茶叶产业的一门学科,是中国现代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茶美学研究——唐宋茶美学思想与当代茶美学建设》,是目前较全面的唐宋时期茶美学研究专著,而明清时期的茶美学研究,至今尚无勒成专著的论述。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的末端,也是近代史的开端,明清茶美学则是连通古典与现代、中国与西方茶美学的桥梁,因此,对明清茶美学的研究既有助于感受我国古典茶美学的孕育与发展历程,也有益于探索近现代茶美学的进一步成长曲线,还能有力推动东西方茶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有鉴于此,本论文遵循、兼容中西美学研究成果,以茶事诸要素之形式美及内涵美的创作与欣赏规律的理论研究为主,同时涉及茶文艺作品的赏析,对明清茶美学思想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全文共分为六章,导言部分主要介绍本课题的起源、研究意义和涉及的基本理论、概念。
第一章概述我国传统茶美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三章理清明清时期茶文艺创作和欣赏理论,并精选茶美学的重要文化载体和传播媒介紫砂壶、茶灶、茶画等深入浅出、细致入微地品评回味,从而把握明清茶美学思想的外在特征与哲学内涵。为探寻以上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与实质。
第四章主要考察明清茶美学思想与当时社会生活的相互影响作用。最后,站在历史宏观的立场,借助社会调查实证,解析中国传统茶文化与西方茶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当代茶美学建设的贡献和启示,展望中国当代茶美学的发展道路。
研究表明,从公元16世纪之后,人类再也无法生活在地区隔绝的状态之中,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在不可避免中愈演愈烈。2000多年来,茶逐渐演变为我国社会日常生活中兼具保健、交际和怡情功能的物质和精神媒介。当步入明清时代,因茶而生的茶文化在内忧外患中既光彩夺目,又风雨飘摇,既在中国人和谐性、趣味性与理智性的追求之中体现儒雅仁厚、清静性灵、闲适平常的美感,又散发着令西方人入迷和钦佩的魅力。但到了18世纪末叶,西方人的兴趣转向中国丰富的茶叶自然资源和茶叶的保健功效,随之而来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不断发生,所产生的影响持续至今日。侵略给停滞不前的文化以致命的打击,但正因如此,后继者才有可能重新建起更为现代化的文明。从旧时代延续下来的文化,必将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并以新的内涵向前发展。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当代茶美学如何在世界茶文化繁荣发展的今天博采众长,继往开来?这是摆在茶学研究者面前的一个值得深思和力行的永恒主题。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导言11-20
· 1 选题背景12-15
· 1.1 研究缘起12-13
· 1.2 研究目的意义13-15
· 2 茶美学的研究范畴15-18
· 2.1 美的本质和特征16
· 2.2 自然美的本质和特征16-17
· 2.3 社会美的本质和特征17
· 2.4 茶美学的研究任务17-18
· 3 研究思路及主题18-19
· 4 全文研究特色19-20
· 第一章我国传统茶美学的发展历程20-32
· 1 先秦两汉时期饮茶的开始21-22
· 2 魏晋盛唐时期饮茶的兴盛与茶审美的萌发22-25
· 3 中唐至南宋时期茶审美的确立与开拓25-28
· 4 元明清时期茶审美的圆满与式微28-30
· 5 本章小结30-32
· 第二章明清时期的茶审美观32-55
· 1 明清艺术创作理论基础32-43
· 1.1 以“和”为本33-35
· 1.2 以“趣”为尚35-36
· 1.3 审美距离36-37
· 1.4 茶论37-43
· 1.4.1明代茶论38-40
· 1.4.2清代茶论40-43
· 2 茶之美的创作与品评原则43-51
· 2.1 精于茶艺44-46
· 2.2 成于茶境46-50
· 2.2.1营造与茶性相和的环境47
· 2.2.2选择与茶理相和的茶侣47-50
· 2.3 “和”为美的真谛50-51
· 3 明清时期茶美学的文化载体和传播媒介51-54
· 3.1 紫砂壶51-52
· 3.2 茶灶52-53
· 3.3 茶画53-54
· 4 本章小结54-55
· 第三章明清茶美学思想的内涵与特征55-73
· 1 美在儒雅仁厚55-58
· 1.1 事茶如作文56-57
· 1.2 茶礼寓人伦57
· 1.3 惜茶恤百姓57-58
· 2 美在清静性灵58-67
· 2.1 清者自清58-62
· 2.2 反衬与映衬62-66
· 2.2.1茶与水62-63
· 2.2.2茶与酒63-64
· 2.2.3茶与花64-66
· 2.3 灵草通灵66-67
· 3 美在闲适平常67-72
· 3.1 雅俗共赏67-70
· 3.2 实用理性70-72
· 4 本章小结72-73
· 第四章明清茶审美观形成的社会环境73-94
· 1 茶业外部大环境73-85
· 1.1 社会学背景分析——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变革73-82
· 1.1.1地理的相对隔绝73
· 1.1.2文官行政制度73-76
· 1.1.3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重农抑商76-79
· 1.1.4政治指导思想——程朱理学的嬗变79-82
· 1.1.4.1 积极的传承80
· 1.1.4.2 积极的反抗80-81
· 1.1.4.3 消极的反抗81-82
· 1.2 心理学背景分析——民族心理的保守与进取82-85
· 2 茶业内部小环境85-90
· 2.1 茶叶生产85-87
· 2.2 茶叶流通87-90
· 2.2.1对内贸易87
· 2.2.2对外贸易87-90
· 2.3 茶叶消费90
· 3 明清时期的文艺创作环境与风气90-92
· 4 本章小结92-94
· 第五章中国当代茶美学建设94-114
· 1 传统茶审美在当代茶美学中的余韵94-99
· 1.1 茶类的喜好95
· 1.2 饮茶的目的95-96
· 1.3 茶艺表演的印象96-97
· 1.4 品茗环境的选择97
· 1.5 茶叶包装风格的偏好97-98
· 1.6 茶审美认知现状98-99
· 2 传统茶审美的交融之路99-111
· 2.1 西方的咖啡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对比99-101
· 2.2 中西方茶文化的共存与交融101-109
· 2.2.1港台茶文化特色101-103
· 2.2.1.1 台湾茶文化101-102
· 2.2.1.2 香港茶文化102-103
· 2.2.2中国茶文化在日本和韩国103-106
· 2.2.2.1 日本茶文化103-104
· 2.2.2.2 韩国茶文化104-106
· 2.2.3中国茶文化在欧洲106-108
· 2.2.4中国茶文化在美国108-109
· 2.3 中西方文化与茶文化交融的可行性109-111
· 3 当代茶美学的未来发展111-112
· 4 本章小结112-114
· 结语114-118
· 参考文献118-127
· 后记127-128
· 作者简介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