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4月19日  星期六
华安茶史源远流长
发布时间:2012-5-12 来 源:漳海茶协

    华安种茶历史悠久、制茶工艺精湛。据《华安县志》记载:“华安茶叶栽培历史悠久,据传唐朝开始,仙都、华丰已有产茶,县城华丰称为‘茶烘’。到19世纪至20世纪二十年代制茶业达到鼎盛,华丰设有‘茶行’。”“在清代,华丰及周边乡村种茶甚多,为茶叶转运的集散地。”据考证,每到制茶季节,烘焙时香韵四起,令人陶醉,现在小镇里还有20多个茶邦、茶行遗址,可见当时小镇茶市之繁荣。

  华安县宋卿张氏族谱中的《张睿轩制茶歌》记述了北宋时期茶业的繁荣。歌中:“欲知茗中极品,吾曰难求醇怡香。人间众口别好,唯皇适口是留连。”、“斤茶可换斤金”,足可见当时华安人制茶精益求精和品茶之风盛行。
  明朝以来,华安茶人对于制茶工艺也有独到的见解,认为“麻涩苦甘韵醇,灵活识变可登天”,将制茶技艺留下口诀真传以益子孙,光辉茶业。《龙溪县志》就有进贡茶叶的记载,当时的华安茶叶已颇有名气。现在马坑乡和春村(海拔1050米)发现的三棵古老茶树,树龄至少在300年以上,历经岁月沧桑依然茁壮茂盛,它们见证了华安茶业史上的风风雨雨,见证了北溪两岸这片古老土地与茶叶的不了情缘。
  明清时期华安制茶业得到迅速发展,达至鼎盛。据县志记载,茶烘(华丰)经营的茶行产品销往苏杭、广、台、南洋等地,并有制茶工人到台湾传授制茶技术。相传清乾隆癸酉十八年(公元1753年)珍山乡(今湖林)林启张承祖业大开茶园、建茶厂,茶产业初具规模。据记载,100多年前,宜招(仙都)茶园不断扩大,茶叶所种品种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培育,主要以当地茶种为主,同时也引进黄旦、本山、毛蟹、梅占和铁观音,所产茶叶品质优良。当时珍山乌龙茶、仙都茶叶名闻遐迩,大批量茶叶经由茶烘、新圩古榕渡口免检就可外运出口,茶叶作为家乡特产由华侨带出传至南洋,茶叶经营一度走向繁华。
  据仙都大地村的《蒋氏族谱》有关资料记载,清中晚期,二宜楼创建者蒋士熊后代创制了“泽春名茶”,并将茶叶出口推售到外洋,运到西欧,受到外国番人的欢迎,后创出了二宜楼泽春名茶品牌,获得巨大利润,为建造二宜楼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成为号称“神州第一楼”的二宜楼创建史上的一段佳话。
  从唐朝至今,华安已有1000多年的产茶历史,在悠久的茶叶发展进程中,华安茶叶面临过低谷,更是创造了更多的辉煌。如今,在华安县委、县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华安茶叶产业这条高产、优质、高效的茶叶产业链正在快速发展和壮大之中。

主管单位:漳州市农业农村局    主办单位:漳州市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   技术支持:盛行网络
 地址:漳州市芗城区胜利西路136号丹霞大厦六楼  邮编:363000  服务热线:0596-2945755 闽ICP备18017619号
Copyright © 2008-2012   漳州市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