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二大铁观音生产基地:华安茶业
发布时间:2012-5-12 来 源:漳海茶协
华安县位于福建南部漳州的西北部,是福建省沿海对外开放县之一,也是祖国大陆高山族同胞聚居最多的县份。全县土地总面积1315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场、区)、100个村(居)委会,人口16万人。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0.5%,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水质达国家一类标准,大气环境优于国家一级标准,是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示范县。全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所处地质特别适宜茶叶等农作物生长。华安县县城华丰镇,一个被青山围护的地方,四面环山、一水中流,亦称“茶烘”,一听这名,就能嗅到茶叶的芬芳,九龙江流域妇孺皆知。这里种茶历史悠久、制茶工艺精湛,勤劳智慧的华安人民世世代代耕耘着芬芳,他们以茶为生,以茶为朋,不仅发展壮大了乌龙茶产业,谱写了一部华安茶业悠久的历史,更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一、华安茶产业现状。至2007年底华安县现有茶叶总面积达13.5万亩,预计今年总产1.2万吨,产值可达10多亿元,现有5000多家茶叶初制加工厂,50多家精制加工企业,茶叶加工、营销龙头企业20多家,茶叶营销网络遍布全国各地,转移劳动力4万多人,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64%,已成为我国第二大铁观音茶生产基地,茶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我县“华仙茶都”被农业部确定为第12批定点专业批发市场;“茶叶无公害生产技术项目”曾获农业部丰收奖;“清香型优质乌龙茶初制新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华安县五季茶栽培及加工技术标准化研究”曾获漳州市科技进步奖;华安“漳州光照人茶业有限公司”通过有机茶生产、加工、产品认证,全县通过QS认证18家以上、绿色食品认证3家、无公害基地认证2家、省著名商标2个、名牌1个。
二、呈现的显著特点
1、利用资源优势,体现五季茶特色。华安县茶产业发展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生态和资源优势,着力在特色上做文章,茶叶生产与邻近的乌龙茶主产区比较,同一品种茶叶各个季节具有可提早二十多天采摘和多一季冬片茶的优势,就连中芽种的铁观音一年可采五季茶,具有早春在2月中下旬上市的“明前茶”和入冬后12月中下旬的“冬片茶”,茶叶上市时间早和推迟,占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价位高,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农民种茶积极性十分高昂。
2、创新栽培模式,提高产量和质量。聪明勤劳的华安人民在传统的基础不断摸索研究茶叶生产新技术。一是总结出发展大田大棚薄膜覆盖栽培温湿茶园种植新技术和新模式。二是由传统的“双行单株条植”、“单行双株(单株)条植”模式改进为“三行双株条植”,亩植八千至一万株的计划密植栽培模式,基本上实现当年回收投资成本,以后每年收入逐年提高的高效栽培模式。三是提出茶树多次定修剪疏枝理论,并在试验示范推广,实践证明了可大幅度提高茶农经济效益,体现理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四是节水灌溉技术,解决秋冬干旱受天气制约状况和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目前广泛应用。五是科学轮作,为实现茶叶生产良性循环,开始推行种植5-7年的茶园进行水旱轮作。
3、改进加工技术,提高茶叶品质与效益。华安县积极创新茶叶制作工艺,生产出色、香、味、形俱佳的优质茶叶。一是以“驻芽2-3叶”的采摘标准,坚持多次分批分次及时嫩采“午青”。二是制作工艺上引进推广空调抽湿做青房制茶技术,通过空调机有效调整茶叶“做青房”的适宜温湿度,生产出轻发酵型茶叶,与传统加工技术相比,茶叶质量大大地提高。同时,在做形技术作了改进,茶叶外形已基本达到珠形化或半珠形化。三是摸索出-6℃以下的冷藏保鲜技术。
4、营造广告宣传效应,丰富华安茶文化内涵。为适应开拓市场的需要,许多茶商在精加工包装等技术做了积极地改进,从传统的陶罐、纸质包装,转向密封的锡铂包装、纸罐、铁罐、锡罐,发展到现在的小泡7克真空塑料包装、精装、礼盒装等,注重色彩装潢、品牌标志等,很大程度上体现华安茶文化的内涵,营造广告宣传效应,适应了市场销售的特点,因而又快又好地提高了品牌的影响力。
5、内质风格独特,体现华安铁观音香韵。区别于其它铁观音品质,华安铁观音茶独具特色,外观风格上体现紧结圆珠形,内质体现高清香和鲜爽型,为消费者所清睐。
三、采取的措施
1、通过政府积极的政策推动,为茶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导向。华安县从培育茶叶产业的初期至现在走上产业化经营的轨道,县委、县政府在每一时期的政策上都做了不遗余力的推动,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推动致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我县采取分类指导的方式,专门成立茶叶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一系列政府引导和惠农奖励措施,落实扶持措施,加快西部茶产业发展。在市场拓展方面,努力构建茶叶市场,投资8000多万元的茶叶批发市场“华仙茶都”,成为农业部第12批农产品专业市场,茶业巨头天福集团也在我县投入3000多万元建设“天福集团华安分公司”,构筑茶叶市场交易平台。在产业管理方面,县成立了茶叶产业化领导小组。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县投资200多万元,建立了农残检测中心,围绕发展优质茶,完成设备改造和卫生整治,规范茶叶生产和质量监督管理。在规范生产经营秩序方面,县政府实施了统一品牌的政策,全县统一冠以“华安铁观音”品牌,各企业可以统一冠名“华安铁观音”,使用不同的注册商标,扩大了华安县铁观音的知名度,通过宣传发动,维护产品信誉,为提高优质茶知名度。此外立足于保护生态环境,实行统一规划,发动植树造林和茶园套种绿肥,保护了茶区的生态条件。
2、通过以点带面的区域带动,稳步推进产业的梯度发展。在华安茶业发展进程中,区域带动的作用较为明显。一方面,县委、县政府把工作重心放在巩固已先行发展的区域,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相对集中、高产优质高效的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促进了先行区域如仙都镇茶叶生产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稳步推进周边乡镇适度发展,使成熟的种植、加工技术得到推广应用。这种以点带面的区域带动发展模式,形成了发展的梯度,实现了因势利导,稳步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建立高标准的示范基地,使生产出的茶叶达到国家规定的无公害标准,切实做到以点带面带动全县无公害茶叶的生产,使茶叶品质大大提高。
3、通过支撑有力的科技促动,提升茶叶的品质与效益。在华安茶叶产业发展过程中,科技进步的促动作用始终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推动优新品种引进方面,农业部门在全县范围内选育出优质品种,在全县推广。在栽培方面,通过试验和推广应用栽培新技术,改进了施肥技术。在加工方面,推广空调制茶技术,通过改进加工工艺技术,使茶叶香气浓郁,品质大幅度提升。改进初制品外形,达到珠化形或半珠形化。由于加工技术进步,工艺先进,使得色香味形皆为上品的茶叶所占比例大为提高。
4、通过全方位的市场联动,促进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和产业化经营。近年来,华安茶叶生产总量不断扩大,价格水平总体上升,这与市场的拉动和联动的作用分不开,达到了通过市场机制引领产业发展的目标要求。随着种植面积的增长,种植品种的结构调整也快速进行,毛蟹、梅占等一些经济价值低的常规品种已逐渐停止发展,取而代之的是铁观音、金观音等优良品种,同时低产劣质茶园改造步伐加快。至目前,优质铁观音已占到95%以上,茶农已尝到结构调整带来的好处。由于实施适当密植等一系列科技措施,大大提高了茶叶产量,农民的投入产出率也大幅度提高。茶叶加工初具规模,营销网络初步建成,涌现出一批象福建哈龙峰茶业有限公司、福建二宜楼茶叶工贸优先发展公司等龙头企业,市场份额占有率不断提高。
四、华安茶产业展望
面对和谐、文明、健康的世界民生潮流,华安茶产业在“和谐健康新生活”的兴茶理念快速发展。茶叶泰斗张天福老先生十分关注华安县仙都镇茶产业的高速发展,在考察了我县无公害示范茶园与一批茶叶加工厂、茶庄后,张老赞誉华安县茶叶生产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乌龙茶品质优良,多次获国内外名茶评得高奖,华安茶业的异军突起,得益于推广“空调”制茶技术,优化了乌龙茶的初制工艺,生产适销对路的高香、清香型优质乌龙茶,取得较高经济效益。并指出努力方向,鼓励茶人们为华安茶叶发展做出新贡献。华安县的茶叶生产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和活力,也显现出日益上升的竞争优势,但发展的总体水平还处于产业化的初级阶段,今后产业保护和发展道路还很长,为了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其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已刻不容缓。因此,走高产、优质、高效的发展道路,实施科技兴茶战略,推进产业化进程,在原有的基础上推进适度规模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这是华安县做大做强茶叶产业的必然选择。计划到2010年达到全县茶叶面积达16万亩,实现人均1亩茶,产量达2万吨,产值达15亿元发展目标。
第一、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制订茶叶标准,规范茶叶生产管理。要尽快制订出华安茶叶质量的地方标准与企业标准,组织实施质量标准的监督制度。通过这些标准的执行,全面普及整个行业的标准化意识,质量意识,使广大茶叶生产经营者做到有章可循,切实提高茶叶产品信誉度,增强市场与消费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第二、实施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茶的战略,提高茶叶品质。要强化以质取胜观念,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从片面追求产量转向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上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第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行绿色行动计划。华安茶叶生产要走可持续发展战略,就要立足于保护生态环境,建立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生产茶叶,鼓励茶农与企业建设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和申报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第四、实施扶大扶强战略,着力培育龙头企业,促进茶叶产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要本着“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着力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茶叶龙头企业,走“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帮助企业申报QS等认证体系。
第五、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打造产品品牌。加快繁荣华仙茶都、天福分公司为中心批发市场,继续鼓励和支持广大经销商户整体性、集合性地走出去到国内外拓展市场,设立销售网点。通过新闻媒介宣传“华安铁观音”这一共同品牌,适时举办优质茶评鉴会、茶王赛等活动,组织茶叶经销商队伍对外参展和参加国内规模较大的茶事活动,全面提升华安县茶叶的知名度。多渠道引资对茶业发展的投入,特别是要引入在国内外有开发能力、有品牌影响力的企业前来投资,按高标准要求开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茶叶新产品,全方位开拓华安铁观音市场。
第六、实施科技兴茶战略,培训高素质的实用人才队伍。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完善科研设施,针对关键技术进行科研攻关、开发和先进适用的技术推广,开展农科教协作与交流,制定“百人茶艺师,千人制茶师,万人种茶能手”的培训计划,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专家传授科技知识,及时吸纳国内外茶叶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提高茶农种、产、制名优茶的技术技能。
第七、实施经济合作载体战略,提升华安茶文化品位。建立一个覆盖全县的“华安县茶叶信息网”,发布全县茶叶生产及经营的动态和相关信息,并与国内知名的茶叶网站链接。整合统一用“华安铁观音”这一个品牌声音说话,通过报纸等各种新闻媒介加大宣传,提升华安县名牌茶叶的形象。把华安茶叶与旅游对外推介相结合,规划并推出“赏华安玉、游二宜楼、品华安茶”旅游专线。以华安县茶叶协会为主要载体,建立多种形式的茶叶合作社,规范行业自律、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等方面的作用,定期、不定期地举办各类茶事活动,营造强势的茶文化氛围,提升华安茶文化品位。发挥好协会在协调和服务的作用,扩大对外联系面,聘请或组织一批国内有影响的专家、学者经常性地在国内外权威的刊物发表华安茶叶的研究论文和文章,宣传和弘扬华安茶叶的优良品质,培育广大消费者的认同感。
福建省省委卢展工书记说:“茶是产业,是文化,是和谐饮料,是农民增收的渠道。”,中国茶叶协会会长刘枫老先生亲笔题字:华安铁观音。茶叶泰斗张天福老先生也亲笔题字“华仙茶都”,等等这些充分体现社会各界对华茶产业、茶文化底蕴的肯定和厚望,第二届海峡两岸(福建华安)茶文化节暨华安铁观音交易会活动在华安举办,这是华安茶产业在漳州的地位决定的,通过“观音韵,土楼情”的主题,融合海峡两岸的交流,对繁荣茶文化的呼应,我县也将利用这个平台,促进两岸经济文化合作与交流,做强做大茶产业,推动华安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