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7月8日  星期二
当前栏目:海西茶网 -> 文化交流 -> 文化交流
中国人和谐与茶道与太极之变
发布时间:2012-12-10 来 源:漳海茶协

   有人说,中国人的性格像茶,总是清醒,理智的看待世界,不卑不亢,执着持久,强调人与人相助相依,在友好,和睦的气氛中共同进步,这话颇有些道理。
    表面看,中国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其形式和价格取向不尽相同。佛教在茶宴中伴有青灯孤寂,要在明心见性;道家茗饮寻求空灵虚静,避世超尘;儒家以茶励志,沟通人际关系,积极入世。无论意境和价值取向不都是很不相同吗?其实不然,这种表面的区别确实存在,但各家茶文化中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即;和谐、平静,实际上是以儒家的中庸为提携。
    中社会生活中,中国人主张有秩序,相携相依,多些友谊与理解。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主张天人和一,五行协调,向大自然索取,但不能无休无尽,破坏平衡。水火木本是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却可以相容相济。儒家把这种思想引入茶道,主张在饮茶中勾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情。饮茶可以更多的审已、自醒、清清醒醒的看自己,也清清醒醒的看别人。各自内省的结果,是加强理解,过年过节,各单位举行“茶话会”,表示团结;有客人来敬上一杯香茶,表示友好与尊重。常见酗酒斗殴的,却不见茶人喝茶打架,哪能怕品饮终日也不会抡起茶杯翻脸。这种和谐、友谊精神来源于茶道中的中庸思想。
    在中国茶文化中,处处贯穿的和谐精神。宋人苏汉臣有《百子图》,一大群娃娃,一边调琴、赏花、欢笑嬉戏,一边拿了小茶壶,茶杯品茶,宛如中华民族大家庭,大孩子虽多但并不去打架,而能和谐相处。至于直接以《同胞一气》命名的俗饮图,或把茶壶、茶杯称为“茶娘”,“茶子”,更直接表达了这种亲和态度。清代茶人陈呜远,造了一把别致的茶壶,三个老树虬根,有一束腰为一体,左分枝出壶嘴,右分枝为把手,三根与共,同含一壶水,同用一支盖,不仅立意鲜明,取“众人捧柴火焰高”、“十支筷子折不断”、“共饮一江水”等古意,而且造型自然、高雅、朴拙中透着美韵。此壶命名为“束柴三友壶”,主题一下子被点明。
    中国历史上,无论煮茶法、点茶法、泡茶法、都讲究“精华均分”。好的东西,同共创造,也同共享受。从自然观念讲,饮茶环境要和谐自然,程式、技巧等茶艺手段既要与自然环境协调,也要与人事、茶人个性相符。青灯古刹中,体会茶的苦寂;琴台书房中体现茶的雅韵;花间月下宜用点花茶之法;民间俗饮要有欢乐与亲情。

主管单位:漳州市农业农村局    主办单位:漳州市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   技术支持:盛行网络
 地址:漳州市芗城区胜利西路136号丹霞大厦六楼  邮编:363000  服务热线:0596-2945755 闽ICP备18017619号
Copyright © 2008-2012   漳州市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