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7月9日  星期三
当前栏目:海西茶网 -> 文化交流 -> 文化交流
茶与龙江人滋润的情怀
发布时间:2012-8-2 来 源:漳海茶协

    适逢周末,朋友们相邀同去品茶,一是盛情难却;二则最近为一些琐屑之事弄得疲惫不堪,也想好好松驰一下困顿的心绪。思忖片刻,也便答应了。

  相携来到一茶楼,才入门,“茶圣”陆羽充满玄机的微笑,耳际萦绕的轻盈、空灵的古筝,映入眼帘的古色古香的装饰,令人仿佛受到一种神秘的感召。没有喧哗,没有震耳欲聋的卡拉OK,浓馥的茶的氛围悬浮成令人醉心的场景。还未喝茶,而韵致十足的茶的气息已把你烦躁不安的心熨贴得如水般宁静。灯红酒绿、尘世纷扰就这样被搁在门外了。真要感谢朋友的慧眼与有心,寻到如此雅的所在。

  品的是我们闽南地区的“功夫茶”,名目繁多的茶种是记不住的,茶艺员一边有条不紊地操作着,一边轻声说明过程中一些倍感新鲜的名称:清泉初沸、乌龙入宫、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三龙护鼎等等,好像一共18道程序。想这里像是城市里的一块绿洲,更侧重于让人潜心领略这一整套茶艺所包涵的厚得的蕴藉吧。清香扑鼻、沁人肺腑,精神顿时为之一振……

  客人渐渐多了,都是面容或隐或现有着岁月痕迹的人。观其举止,都是很有素养的,脚步轻缓,神情中似有奔赴心灵飨宴的热切。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兴奋。经济急速的发展,人们已没有多少充裕的时间来操持自己的精神家园了。而总算有这么个地方,还有这么群人,想努力让沉重的心绪在浸泡的茶叶中得到艺术化的舒展。为这些在传统文化的积淀在寻找、设置精神路标的人们欣然,告诉自己并不孤独。我注意到出门时大家的表情宽松了,面容平静了,是心态在茶香中经历了一番大幅度的修整,又气宇转轩昂了。

  源远流长的茶文化,自唐朝开漳圣王陈元光入闽以来就在龙江两岸落地生根,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包容哲学、文学、佛学;包容社会、政治、人生。古有诗人袁枚在武夷山“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怡性”的感慨;明江南才子文徵明“清茶洗心、淡泊厌仕”之举;狂生徐文长“煎茶虽微谈小雅,然要须其人与茶品相得”的精论;清小说家蒲松龄以茶换取奇闻轶事以成《聊斋》的故事……想是几缕茶香把人的心胸涤荡得清澈无比,要不何来如此精辟独到的禅悟,要不用什么滋润千百年来在龙江大地繁衍生息的可爱的乡亲?!

  茶艺员介绍说,在我们福建,漳州的茶文化保存得算是比较完整的,并有了自己的独特的操作方式。比如其他地方用紫砂壶,我们漳州还用了盖碗----这使漳州的茶文化成为传统茶文化中创造性的重要分支。

  我的家乡在东南部沿海的边陲小岛上,和闽南其他地方一样,家家户户也兴喝“功夫茶”:

  酒足饭饱之后,续上一盏甘醇可口的香茗,在双唇细微的“啧啧”与喉间的“窸窣”声中除却筋骨的疲劳;

  宾客入室,敬献清茶,细斟慢啜,情感之叙、事务之商都会得到很好的呈现;

  祭祀时,那几巡茶更是万万不能少的……

  就是这千百年来不绝若缕的茶香,滋养着这片广袤的沃土上几多朴朴的情怀。

  想到祖父在世时,清早总要生起小炉子,用自制的木炭烧开水。第一泡茶,祖父自己是从来不喝的,当时他总是对着墙上悬挂的镜子,里面一张一寸的黑白照片----很斑驳,容颜已漫漶不清了,只能凭依稀残留的轮廓看出这是和祖父年纪相仿的。此时神情谨然的祖父会轻声地说:“老哥,喝茶”。听祖母说,这位已逝的长者是祖父自解放初期开始就肝胆相照的挚交,自其谢世祖父的这一做法便不曾间断过。我的祖父也喝酒的,但对于这位他要我叫“叔公”的人的祭奠,他从来是只上茶的。敦厚的祖父把茶的涵义留给我咀嚼不尽的一生。

  我的母亲说,在我小的时候祖父就经常喂我喝茶,农村小孩哪里长个包什么的我从未有过。母亲说这归功于祖父的茶。行文至此,对做古好些年的祖父缅怀更加深切了。多想他就着晨曦夕阳,在袅袅的茶香中,把他去香港、闯菲律宾的不凡一生娓娓道来,尽管识字不多的祖父可能表述有限,但我笃信那定是一段曲折丰富的人生。而今,我却只能是心中一阵的黯然和无穷的追悔了……

  茶艺员赠送了一张茶形的书签,记得这是明朝以一人之力编成一部百科全书《夜航船》的文学家张岱的一贯说法,又记起他“茶是清廉”的说法,沉思良久。

  兴尽出门,“腾飞馆茶楼”的竹匾在灯光的映衬下散发着怀古的幽香。我忽然想到,奋进拼搏的龙江精神与日常性、自审性的反思在这里达到了出其完美的结合……

主管单位:漳州市农业农村局    主办单位:漳州市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   技术支持:盛行网络
 地址:漳州市芗城区胜利西路136号丹霞大厦六楼  邮编:363000  服务热线:0596-2945755 闽ICP备18017619号
Copyright © 2008-2012   漳州市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