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7月9日  星期三
当前栏目:海西茶网 -> 文化交流 -> 文化交流
漳州茶业发展简史
发布时间:2012-7-5 来 源:漳海茶协

作者:黄艺辉

    漳州历史悠久,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陈元光经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间设置漳州,漳州茶史能够考据也自唐始。
    初创漳州的唐代茶业
    打开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漳州第一页就能嗅到茶叶的芬芳。据史料记载,长泰县的天竺岩建于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所产的“天竺茶”至明、清仍盛名不衰。从唐开始,华安华丰、仙都就有产茶,故华丰素有“茶烘”之称。乍闻其名犹如隐约嗅到茶香。漳浦茶叶栽培历史可追溯到唐代,传说当时盘陀岭顶(旧称“黑归岭”,海拔800m)有一间庙宇,面积30m2,庙宇内住二个和尚,一个叫黑和尚(漳浦杜浔人),另一个叫大面和尚(云霄人)。他俩在庙旁种茶六亩左右,至今还保留三株。庙有一口井,井边两旁有二根石,至今还保留尚好。传说当时进京考试的书生,均要经过此路,在那间庙宇休息。两和尚将井水泡茶请书生饮用,为旅途中疲惫的考生解乏消暑,调整心境。
    初步繁荣的宋代茶业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时中国茶业发展重心南移,唐时茶叶生产还不曾发展的闽南一带,明显地活跃和发展了起来。
    在陆羽的《茶经》中,对我国南方南部各地的产茶情况,只提到“思、播、费、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陆羽对这些州茶叶质量的情况还不怎么清楚,仅称“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至于这些州邻近或更南的其它州的情况,无论是《茶经》还是其它史籍,都没有或很少提到了。但是入宋以后,情况就明显两样了。如《太平寰宇记》(乐史撰,约公元987年)对中国南方产茶的记载,就比唐朝要详细和丰富得多。其“江南东道”载:“福州土产茶……漳州土产腊茶。”
    自宋代起,漳州开始修地方志,有关茶叶的记载日见丰富。宋淳熙五年(1178年)的《临漳志序》提及漳州物产就有“其所以衣食给用者则入有粮、棉……茗之类”。漳州通判王炜在《清州十咏》风土中记述:“麦收正月尽,茶摘上元前,绿笋供春撰,黄焦入厦筵”。此外如周必大(1126—1204)的《次王少府送焦坑茶韵》、李纶的《临漳志》等均有种茶饮茶的记载。

元、明、清及民国由盛而衰的茶业
    元代漳州地区没有修过地方志,在后代所修的地方志中,有关元代的记载均极为简略。而明代是漳州修纂地方志的高潮。漳州地区各县的县志也从明代开始修纂的,有关茶叶的记载也丰富了许多。元朝中叶现长泰县枋洋乡青阳村(与天竺岩比邻),就有安溪大坪村茶农迁居到这里的陈岭,在观音山从事耕垦,至明朝宣德以后,青阳人丁兴旺,与安溪通婚结亲,茶树栽培和茶叶制作技术日益提高,所产茶叶品质甚佳。

    明朝华安茶人把制茶技艺编成口诀“麻涩苦甘韵醇,灵活识变可登天”以益后人。明末进士阮梦庵在《武夷茶歌》曾赞叹漳州茶叶:“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名异”。阮文锡的《安溪茶歌》中亦有“尔来武夷漳人制”的说法。茶农生产的茶叶不仅供民间自饮,而且被列入贡品。正德年间贡“叶茶378斤,芽茶500斤”。

    嘉靖间年贡“叶茶400斤,芽茶511斤。(万历《漳州府志》卷五)。在《南靖县志》载述:嘉靖年间,南靖县茶叶已定列为贡品,曾进贡茶五十五斤九两三钱,菜茶六十斤九两九钱。当时南坑村有茶园三十亩,年产三十担,茶树为本地野生红芽和白芽菜茶,号称“清明茶”。

   在《长泰县志》、《龙溪县志》等也均有进贡茶叶的记载。明末龙溪县名士陈正学的《石晶泉歌》(载《平和县志》)有“茶香隐为兰惠,顿觉云生欲轩翥”。可见当时的茶叶已颇有名气,因而促进茶叶的种植。

    明末年间林太师(云肖人氏,明末太师)在现云肖莆美乡一个岩洞周围种茶,当时人们称“白茶”,而后称“武夷茶”。面积约十亩,今虽荒芜,岩洞下端仍有“南山寺”“太师分庙”二间庙宇,有“白云通道”石碑等遗址。明太常寺卿陆天定游平和大峰山佛祖岩诗句:“寺古多荒瓦,僧贫只荐荼”和天启进士沈起津游诏安九侯山诗句“香炉烟透云眼里,雾锁茶园望海台”。不仅说明内山峰产茶,沿海地区也种植成片茶园。时茶叶贸易也渐兴隆,漳州商人往返于武夷山、安溪购茶。

    明中叶海澄月港继泉州港之后成为福建外贸大港。据《海澄县志》载,明中叶从海澄月港出口的茶叶年销售上百吨,最多一年达三百吨,居全省之冠。明末清初,龙溪县龙山、平和大峰山、南靖圭洋乡上洋茶远销缅甸,平和的奇兰茶、海澄太武山茶、漳浦玳瑁山茶、龙溪北门茶叶行业也陆续兴起。

建国后茶叶的恢复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茶叶仍然作为出口创汇的特产,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采取“政府扶持,大力恢复,努力发展”的方针,拨出茶园垦复和发展投资、贷款,茶叶收购实行奖励政策。在品种改良,普及科技等方面采取不少有效措施,使我市茶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19501957年为茶叶生产的恢复阶段。解放初,漳州茶叶百废待兴。解放前遗留下来的老茶园大部分有园无埂,有茶缺株,水土流失严重,茶树衰老,单产很低。为改变这种荒废局面,政府部门立即发动广大群众垦复荒芜茶园,努力扩大种植面积。为加快茶叶生产的步伐,1952年设立龙溪专区茶叶指导站,地点在平和九峰镇,人数有7人。1953年设立华东区茶叶局漳州办事处。1954年创办漳州茶厂,是我市首家茶叶生产技术、购销、加工专业机构。地、县农业部门均配备茶叶技术干部;由于政府重视,对茶叶生产积极扶持,因而使枯萎的茶叶得到了恢复。至1957年全市茶园面积1.7l万亩,总产171.6吨。比1949年面积扩大1.25倍,产量增长77%
    19581964年为茶叶徘徊阶段。年产量在200吨左右徘徊。1960年面积2.9l万亩,19642.89万亩,产量230吨。 
    19651978年为发展阶段。期间兴办国营茶场12个,乡办茶场45个,村办茶场781个。共有茶园7.5万亩。1965年茶园面积3.25万亩,产量246.5吨,1972年产量首次上千吨,1975年面积突破10万亩,1978年面积11.48万亩,总产2074吨,比1974年面积扩大近3倍,产量增长8倍。漳州茶厂1978年收购毛茶750吨;加工出口500吨。
    19791990年是茶叶生产改革提高阶段。为加强茶叶技术指导,1979年,龙溪地区农业局设立经作站,配备专职茶叶技术干部。诏安、平和县茶叶科技人员还成功选育了“八仙茶”和“白芽奇兰”两个乌龙茶新良种。1984年诏安县农艺师郑兆钦成功选育“八仙茶”,于1994年经全国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审批为国家级茶树良种。白芽奇兰是1986年平和县农业局茶叶站与崎岭乡彭溪村科技人员合作从地方茶树群体品种中单株选育成劝的我国珍稀乌龙茶新良种,19964月被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批为福建省茶树新良种。在茶叶加工方面,从手工作坊改用揉捻机、杀青机、烘干机等,全市推广各种机械近万台(),同时还推广机械化采茶。1990年全市拥有采茶机33台,机采茶园面积3820亩。全市1990年茶园面积14.74万亩,总产5818吨,单产45公斤。比1978年面积扩大28%,总产量增长1.8倍,单产提高0.8倍。1990年出口茶叶达1996吨,成为出口重要农产品,茶叶已成为茶农主要经济收入。茶叶产区遍布9个县()
1990年各县产量表(吨)

县区
云霄
平和
诏安
南靖
漳浦
龙海
长泰
华安
芗城
产量
1225
1123
976
773
578
445
431
197
70
备注:东山县1974年试种,1980年面积110面,产量55担,
1987年淘汰。
 

  
    1990年面积上千亩,产量百吨以上的乡镇场58个,百亩百担的村640个。
    1991~2000年,这时期重点转向以“改善茶园结构,基本稳定茶园面积,主攻茶园单产”的发展思路,初步实现“优质、高产、高效、低成本”的茶业发展进程。1998年末,茶园面积117412亩,可采面积101841亩,总产9867t,每亩单产96.89kg,比1978年增长1.15倍。
2001年以来,各级领导十分重视茶叶生产,充分认识到茶叶在发展我市农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茶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在品种结构调整、市场建设、名优茶开发、无公害茶园建设、加工工艺改进、茶文化宣传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漳州市茶叶产销调查表
单位:万亩、吨、万元
年份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茶园总面积
20.19
23.15
26.66
投产茶园面积
16.11
18.19
21.12
无性系茶园面积
20.19
23.15
26.66
低产茶园面积
5.04
5.04
4.0
当年新增茶园面积
1.74
2.91
3.51
无公害茶园面积
5.65
9.73
10
绿色食品茶园面积
1.45
2.00
2.5
有机茶园面积
0.51
1.06
1.2
机械化修剪面积
3.47
3.82
3.82
机械化采茶面积
3.46
4.11
4.2
茶叶总产量
20299
20735
27200
无公害茶产量
5891
6753
 
绿色食品茶产量
1375
1975
 
有机茶产量
500
1000
 
名优茶产量
7940
10160
 
春茶总产量
6835
7323
8170
春茶中名优茶产量
2750
7030
4500
茶叶总产值
55525
72427
95000
无公害茶叶产值
19284
27686
 
绿色食品茶产值
5220
12620
 
有机茶产值
 
 
 
名优茶产值
41440
59460
 
春茶总产值
17148
22633
32254
春茶中名优茶产值
11000
15345
20000
茶叶出口
茶叶出口量
600
700
 
茶叶出口值
360
420
 
(万美元)
 
 
 
备注:数据来源:漳州市经作站
目前,全市茶园种植面积近40万亩,2008年茶叶总产4.22t。年产量占全国乌龙茶总产量的1/4。茶叶营销网络遍布全国各地。全市茶业从业人员近30万人,其中茶农25万人,占我市农村人口的1/12。茶叶己成为带动我市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是群众基础广、产业关联度大的重要产业:是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中具有区域特色优势,应该优先发展的产业。
龙江大地茶园绿,名茗飘香情韵浓。漳州茶业必将在承接传统的基础上以崭新的姿态昂首阔步迈向新时代。

主管单位:漳州市农业农村局    主办单位:漳州市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   技术支持:盛行网络
 地址:漳州市芗城区胜利西路136号丹霞大厦六楼  邮编:363000  服务热线:0596-2945755 闽ICP备18017619号
Copyright © 2008-2012   漳州市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