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峡都市报 茶园满山野,茶香飘四海。如今的福安坦洋村,已经走上生态农业发展的轨道,茶园的大面积种植,不仅很好地保留了坦洋村的生态,更让坦洋村人走上了小康之路。截至2013年,坦洋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3200元,远高于福安市的平均水平。如今,坦洋村民不但留住了绿水青山,还拥有了金山银山。
坦洋村得以有今日的发展,离不开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对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大力推动。习近平在宁德任上,多次下到坦洋村,上山考察茶园,鼓励村民开荒种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记者体验 茶香四溢坦洋村,满山遍植“摇钱树”
从福安市区驱车30多分钟,就来到社口镇坦洋村。当地人说,看到村口美丽的真武桥,就意味着来到了坦洋村。这座近300年的古廊桥,见证了坦洋村茶叶贸易的繁华,也是当地一道别有韵味的茶文化景观。
要喝到真正的坦洋工夫,不妨到坦洋村走一趟。由于村里茶文化浓厚,家家户户几乎都有自产的茶叶,随便走进一户人家,都能喝到一口地道的坦洋工夫。坦洋工夫在茶杯中,泛着金色的黄,缕缕茶香沁人心脾,轻轻抿上一口,让人瞬间神清气爽。
“如今的坦洋村,处处种着摇钱树。”坦洋村村委会主任胡晨潮告诉记者,现在的坦洋村,目光所及的山头,几乎都种上了茶树,茶叶是坦洋村的主要经济来源。而近些年,随着坦洋工夫的“声名鹊起”,这些茶树的经济价值也得到了提高,在很多村民看来,这些茶树就是摇钱树。
记者随着胡晨潮来到一处名为“人仔岗”的山坡,放眼望去,遍布山间丘陵的茶园尽收眼底,村旁一条清澈的清溪绕村而过,满眼的翠绿,令人良久驻足,整齐划一的如梯田般美妙的山间茶园,顺着丘陵地形蜿蜒出一条条美丽的曲线。
胡晨潮说,如今,坦洋村茶叶年产量达30万公斤,村民人均年收入已从1988年的850元,增加到2013年的13200多元,大大超过了福安市农民人均年收入水平。
回忆往事 习近平多次来坦洋村,鼓励发展生态农业
“习书记当年大力推动生态农业,才让坦洋村得以有今日的发展。”在胡晨潮看来,如今坦洋村的茶产业发展,离不开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的鼓励和推动。20多年前,胡晨潮还是坦洋村的会计,当时的茶园规模并没有这么大,茶产业也没有现在这样发达。
“20多年前,整个坦洋村的茶叶种植面积只有500多亩。”胡晨潮说,1988年,习近平就任宁德地委书记没多久就来到坦洋村,要求坦洋村因地制宜,发展茶业经济,鼓励农民开垦荒山,那时候有村民思想老旧,大量的“祖宗山”和“祠堂山”都长年荒芜,习书记就鼓励村干部带头,开辟荒山,发展生态茶产业,带村民走出一条致富的路子。
为了解茶园状况,习书记上山考察。胡晨潮说,习书记沿着山路,爬上村后山一处名为“流池坪”的山头,“当时走得鞋子沾满泥巴”。胡晨潮说,考察完茶山后,习书记马不停蹄地回到村委会,召集村干部开会、研究。随后,在习书记的推动下,村里提出“谁种谁所有”,大力开拓荒山,种植茶树。
胡晨潮说,那次会议后的短短两年多,坦洋村的茶园规模迅速增至1000多亩,村里的茶产业也初具规模。“1989年那一年,单单村里的坦洋工夫茶叶公司,净利润就达41万元,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如今,村里的茶园面积又翻了几倍,达到3200多亩。(本文转自“西湖龙井资讯平台”)
“习书记在宁德地委书记任内,先后到坦洋村不下3次。”当年担任坦洋村党支部书记的刘智勇说,1988年秋天的一天,一位衣着朴素的领导出现在了坦洋村,满脸和蔼,言语亲切,他就是习书记。刘智勇说,他准备了材料向习书记汇报,习书记说,不用念材料,我来问,你来答就好。随后的几次视察,习书记都要亲自对村况进行具体而详实的了解,并鼓励村干部、村民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
推动立法 让生态农业、环境保护有法可依
在坦洋村大力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只是习近平在福建从政17年中,倡导保护农业生态和建立长效机制的一个缩影。
离开宁德后,习近平仍然大力推动农业生态保护立法。2002年,在习近平任福建省长期间,福建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法律的形式,进一步推动了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防治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农业生态保护的立法,让福建省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走上了法制的轨道,让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做到有法可依。
而宁德的干部,也是一任接着一任,不遗余力地推动宁德市生态农业的发展。
时至今日,宁德市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茶产业已成为宁德市的支柱产业,也成为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渠道,更成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宁德市茶园面积达到96.8万亩,茶叶产量8.08万吨,全市茶园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近1/3,位居全国茶叶主产区前茅。